6 月 13 日,"2025 汽车—轮胎跨界发展高峰论坛 ",在北京西国贸大酒店举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 " 危机下的破局之道 "。
卓纬律师事务所的国际贸易法律专家蒲凌尘律师,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他的演讲题目,为 " 中国轮胎企业遭受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启示 "。
据蒲凌尘介绍,截至 2025 年,全球对中国轮胎共发起 48 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反倾销调查最多共计 32 起,涉及巴西(6 起)、美国(4 起)、埃及、印度等国家。
反补贴调查 6 起,美国发起数量居首(4 起),其次是欧盟、印度。
反规避调查 3 起,来自土耳其、欧亚经济联盟和南非。
目前,针对中国轮胎产品现行有效的贸易救济措施案件,还有 18 起之多。
其中,反倾销措施 13 起,反补贴措施 4 起,反规避措施 1 起。
涉及的产品,涵盖乘用车胎、卡客车胎、自行车胎、摩托车胎等。
蒲凌尘表示:" 引发贸易救济调查的原因,包括产能、出口量、价格等多重因素。"
2024 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累计值近 11.87 亿条。
这其中的大部分产量,需要出口至海外市场消化。
而中国企业出口市场相对集中,达到一定的 " 临界点 ",就会爆发贸易救济调查。
以欧盟为列,2024 年中国轮胎对欧盟出口量,超过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从以往的案件来看,有不少企业仍然存在 " 倾销 " 的行为,说明出口价格确实较低。
蒲凌尘称,不可否认," 内卷 " 的效应外溢到了海外市场,大家都面临着挑战。
价格竞争只是短期入场券,打造核心竞争力(品牌、质量、服务),才是立足国际市场的长久之道。
精准洞察海外市场动态、合理定价、避免倾销,才能有效化解贸易风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