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M 同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世界史
GPA:3.41 雅思:6.5
主要经历
历史科普文章《xxx 的禁酒史》
陕西师范大学 "xxxx 口述史调研项目 " 二等奖
国家级大创项目:《xxx》的微观溯源和宏观延
陕西师范大学环黑海研究中心实习生
录取学校
" 你怎么没和其他留学的同学一起申请?"
" 对不起老师,因为我有拖延症。"
没错,当我正式邀请教授作为留学申请推荐人时,我的朋友圈早已被 " 早申上岸 " 的香槟气泡刷屏了。这就是罹患重度拖延症的我,所要背负的申请季厄运:23 年心里刚冒起留学的念头,24 年 6 月才敲定主意,磨磨蹭蹭到 12 月才签留学机构,别人的 offer 都快攒成小山了,我还在心烦神乱地等待第一份 offer。
好在拖延症也有自己的 " 秘方 ",慢决定,快行动,最后竟也跑出了个让人长舒一口气的结局。
对不起老师,我有拖延症
我是一个很典型的 P 人,从大一入学开始我心里满打满算只有一个字:" 玩 ",而且必须要玩的高兴,玩的精彩,不求做优秀学生,但求做一个 " 出彩 " 的人。
因此我的四年本科生活基本没有任何规划,而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一切感兴趣的课题和活动,比如学生会、辩论社、话剧社、新媒体工作室,也挑战过和理工科的同学一起做项目。但这种尝试新事物的热情很快在无止境的琐事中败下阵来,因此我无法在一个方向上长久地坚持下去,而我对此非常有自知之明。
这种自由散漫的生存方式,在踏入大四时终于显露出它的狰狞面孔:当保研人早已横扫夏令营,考研考公党刷完三轮真题,我却攥着各色新潮却不成体系的履历,在学校的招聘会场中像风滚草一样被吹的原地打转,心中竟油然升起一股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何处的悲怆之感。
有段时间我甚至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茫然和焦虑之中,这在从前潇洒度日,奉行 " 快意人生 " 理念的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今我已经完全忘了当初做出留学这一选择的心路历程,只觉得这是一种在当时什么都不想选的情况下再自然不过的逃生舱门。
我在冥冥之中也清醒地认识到,离开熟悉的思维舒适区,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未知的新环境才不会让五年、十年后的我在温水煮青蛙的安逸中逐渐丧失锐气。
但在着手准备留学时,我又患上了 " 启动困难症 ":
选择哪个地区留学才更适合我?
我是否应该试试跨专业?
除了留学还有其他更合适的选择吗?
凡此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日日夜夜地盘旋着,我试图拉长决策时间,来验证趋利避害功能的准确性。朋友无奈地评价我:这是爱筹算的老毛病又犯了!明明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偏偏要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算起。
心里那些莫名的恐惧就像一张巨大的罗网,铺天盖地地罩住了我,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找不到方向,收集了留学中介、专业师资、就业近况等等信息,也难以对具体的留学事项做出选择。现在想来,那段困在自己的思潮里走不出来的时光,真是无比荒谬,我只能承认这确实是我的一大顽疾。
太好了,拖延症少女有学上了
某个午夜的两点,我忽然意识到这种优柔寡断的本质——害怕选择,即意味着放弃更多自由,而这种自由恰是我四年间赖以生存的氧气。
我意识到,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回归到最简单而又实际的方法中:把大学期间所有经历整理成表格,发现这些凭着兴趣做的闲事,这本身就代表了自己的选择——给杂志写的历史科普文章、参与的数字人文项目,甚至公众号运营经历,都和历史、文化方向的专业相关。
于是在 24 年的 12 月,我在 " 不成功便成仁 " 的紧迫心态下,以狂风骤雨般的行动力,一天签下指南者留学,一天定校,半个月考出雅思,一个月后递交申请,之后就是在过年的吃吃喝喝中焦虑地等待 offer 到来。
2 月中旬,首先等来的是港中文要求我补充学生证的邮件。我和申请组的老师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积极信号。但此后,港中文一直杳无音信,似乎是把我放进了 " 鱼塘 " 里。
因此,我的第一个正式 offer 反而是从新国立那收到的。
2 月 28 日,当时我还跟朋友在逛街,突然我的邮箱弹出了一封新邮件:Offer for Successful Application 我当时直接激动得在大街上叫了起来,完全没想到新国立会这么干脆利落地给我下 offer。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毕竟新国立原本就是我的梦校,CCL 专业我也非常满意。
于是我瞬间将港中文抛之脑后,没什么犹豫就交了新国立的留位费,打定主意再也不挪窝了。因此之后港科技中国文化的 offer 和港大中国研究的面邀我都干脆利落地拒绝了。
然而两个月后,我又收到了新国立亚洲与全球历史、应用与公共历史的 offer,新国立的三申三中甚至都让我有点懵了,难道这就是命中注定我要去 nus?
在这里我还小小地犹豫了一下,毕竟这两个专业与我的本科专业明显更加契合,专业学习上会更有延续性。但考虑到我之后的发展规划是硕士毕业就工作,而且已经交了 CCL 的留位费,最终还是没有改换专业。
这样的申请经历让一位朋友戏称我真是 " 当世奇女子 ",总是能左脚拌右脚地把马拉松变成短跑比赛,然后一头栽倒在终点线上,把所有人都吓的心惊肉跳。
小 tips:不同院校,申请条件也有所不同,指南者为大家准备了港新英澳美名校申请资料《2025 港新英澳美硕士留学蓝皮书》,助你解锁世界名校申请!
拖延症少女的上岸关键
虽然我的拖延症已经病入膏肓,但这种思量周到才可行动的习惯并不是全然没有好处,我也早已摸索出了一套对付我这种毛病的生活逻辑:下定决心可以慢,但动作一定要快。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就断断续续地看过很多家中介机构,也考虑过很多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气候等我能否接受,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否符合我日后的职业规划等问题,所以才能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迅速做出决定。
这里我要感谢一万遍指南者留学的申请老师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在忙碌的毕业季,我就算有三头六臂都无法在每条人生支线上都收获我想要的结果。
高猛老师在一开始联系我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极强的专业性,他以客观审慎的态度评估我的申请条件与目标院校要求,不虚美也不隐恶,不夸大优势也不回避短板。仅用一天时间便高效敲定 10 个申请项目,并迅速组建起专业的申请团队。
这般精准高效的执行力,如同利刃般刺破了我拖延症的惯性模式,不仅为留学规划注入强劲动能,更以系统化的推进节奏,将整个申请进程带入精准运转的轨道。重塑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认知,也切实推动了留学计划以超出预期的速度稳步前行。
我的申请主导师 Astrid 展现出极致的责任感,不仅在时间规划上细致而全面,而且温柔又耐心。每当我因压力受挫时,她总会及时给予情绪疏导,用 " 你已经做得很棒 " 的鼓励话语传递满满能量,让整个申请过程充满安心感。
其实,我也明白这份 " 安心感 " 的背后,是每位指南者老师的专业坚守。比如我的文书老师徐思敏,让我深切体会到何为专业壁垒。
她以近乎严苛的效率标准完成文书批改,在字斟句酌间对我的个人经历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梳理,又如同匠人打磨璞玉般提炼我的核心优势。最终呈现的文书不仅逻辑架构严丝合缝,更通过个性化叙事策略精准锚定我的竞争力坐标。
特别是在我听闻不少同学因模板化文书在申请季折戟沉沙后,愈发觉得指南者留学如同暗夜里的灯塔。这种拒绝流水线、模板化、高查重率的专业坚守,让每一份文书都成为申请者独一无二的展示名片。我在深谙 " 文书即人设 " 的申请法则后,对团队的专业洞察力与定制化服务生出更深的敬畏与感恩。
这些可亲可爱的指南者老师们,是我能够顺利完成申请的极大助力,我要不厌其烦地强烈安利我的申请组老师们,你们一定要步步高升,多多拯救像我这样的 " 绝地反击 " 选手啊!
我的本科专业是近几年榜上有名的 " 红榜 " 学科——历史学。作为一名纯粹的文科生,我在本科期间一直在思考关于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看法,和未来的职业道路问题。我很确定,时至今日,即便面临 " 毕业即失业 " 的情况,我也依旧很喜欢这个专业,甚至可以说,我喜欢的其实是泛人文社科类。因为我所寻求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里得到解答,所以我只会换专业,但绝不可能转行。
与此同时,我并不想作为学者在高校里继续学术研究,也对进入教育行业当一名历史老师兴致缺缺,这不得不让我重新考虑,我应该如何在保持学科敏感度的同时,找到自己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支点。
于是我尝试过给杂志社投稿,运营过社科类公众号,也接触了一些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数字人文项目。得益于我不甘平庸的那一点自尊心,和喜欢四处交际的 E 人本性,这些 " 折腾 " 出来的项目成果,最终也化为了我留学的助力。在列出来的清单上,我惊觉原来这四年里我看似不务正业,实际上收获满满,一点也没歇着。
虽然如今我依然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在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的路上,我也发掘出了自己驾驭多线程任务的潜能。
或许我本就是这样一个 " 四不像 " 的人,但我想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选择的人生道路?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困惑,希望我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小人生实验,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回顾留学之路的一些感悟
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我或许会提前三个月开始准备语言考试,或许会在大三就联系好推荐教授,甚至可能规规矩矩地跟着前辈的攻略走完申请流程,这样我也许真的能实现所谓的申请季 " 大满贯 "。
但重来一次,我还是会慢吞吞地权衡利弊,再雷厉风行地行动。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每个人的秉性和生活习惯都不同,这并不是能轻易改变的事情。
有人适合在过往经验中平稳地达成目标,而我注定要在试错中验证答案,别人的经验终究无法替代自己的感知和实践。
对我而言,重大决策往往需要时间沉淀,就像酿酒不能急于开坛。当身边同学都按标准化流程准备申请时,我花了更多时间反复思考职业方向——虽然这个过程比别人漫长,但通过不断试错,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那些曾经让我焦虑失眠的夜晚,现在想来正是突破前的必经阶段。这也跟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认知弱点有关。对于有些人而言,看清自我就是一件如此困难的事情,也总会因为害怕做出令自己后悔的决定而畏手畏脚,而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世界的相处中," 自我 " 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将是我们这类人永恒的人生命题。
因此,我在这四年的旅途中,领悟到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虽然这句话早已烂熟于心,螟蛉稚子都能脱口而出,但实际上能身体力行地理解它,居然已经是 20 岁的事了。
我自知我并不是这样的 " 有心人 ",因为我无法时时刻刻都将想做的事放在心上,但我总归还是个认真的人,即使在课题和事业选择上十分 " 多情 ",在对待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时,我也会力争上游,争取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毕竟我的人生信条就是要 " 出彩 "。
所以,在这一层面上来看,留学申请早有早申法,晚有晚申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对自己的个人情况有所了解。
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如果实在拿不准主意亦或是在时间规划上确实有困难,那么不妨在能力范围内,果断地求助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靠谱留学机构的帮助。
毕竟千里走单骑固然骁勇洒脱,但谁又能说巧借东风力的不是真英雄呢?
END
▼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