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06-12
东京为什么成了“高尔夫之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商日旅,作者:KYOKU,原文标题:《高尔夫之都东京:全球高尔夫密度最高的地区,1 小时交通可到达上百个球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东京——也许出乎你意料的世界高尔夫之都。

如果不特别留意,很多人可能不会意识到:日本是高尔夫第二大流行国,在高尔夫人口和球场数量方面,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从东京出发 1 小时之内能到达 100 个高尔夫球场。

那么,笔者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一点呢?

因为自己公司的所在地,东京港区的新桥地区,可能是全球高尔夫密度最高的地段。这小小的 0.5 平方公里或许承包了半个中国的高尔夫公司数量,跟便利店差不多密集。

笔者旁边的大楼是以某高尔夫公司命名,笔者这栋楼也被打上了高尔夫公司的大 logo。每天上下班,由于日企常把名字挂在建筑外,看到了很多带有 "ゴルフ"(高尔夫)字眼的公司。

顺手拍下了周边部分高尔夫公司与商店

如果在谷歌地图搜索新桥的高尔夫练习场和用品店,更会惊讶于其密度之高。

好家伙,连图标都是挥杆

美国是全球第一高尔夫国家,那么,全球第二为什么不是高尔夫的发祥地英国或其他欧美国家,而是日本?

日本人真的喜爱这项又贵又 " 装 ",在中国少人问津的运动?

东京新桥这几十家高尔夫公司,为何会扎堆生存?高尔夫这项运动,是不是特别能 " 养 " 公司?

于是试图寻找答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日本的高尔夫人口约为 850 万,已经远远低于 2000 年的 1,400 万人。再看高尔夫爱好者的年龄,五十代居多。

日本高尔夫爱好者年龄。数据来源:ジャパンゴルフフェア2025 调查

在日本,高尔夫热是泡沫时代的象征。高尔夫从英美引入日本,二战后,美国驻日势力推动高尔夫流行,逐渐向中产阶层普及。

自 1903 年亚洲第一座球场 " 神户ゴルフ倶楽部 " 诞生后,高尔夫球场迅速成为上层社交主场,到 1980 年代末,日本全国球场突破 2,000 座。高尔夫会员权证可高达几百万日元到上亿日元,甚至比房产还保值,被称为 "ゴルフ会員権バブル"(高尔夫会员证泡沫),成了日本继房产和股市之外的另一泡沫。很多企业将高尔夫会员证视为公司资产或人脉象征,甚至被纳入决算资产。

《Golf Monthly》杂志 2022 年的统计是,日本拥有约 3,169 座高尔夫球场,占全球总数约 38,864 之中的第 2 位。一般社団法人・日本ゴルフ場経営者協会的统计是,2023~2024 年度,日本实际经营中的球场数量为 2,121~2,187 座。

日本到底算不算一个 " 老钱 " 国家?在高尔夫这个话题上," 怎么不算呢 "?日本人的太爷爷那辈就是高尔夫球发烧友了。

而且日本本土的高尔夫企业问世也不晚。

高尔夫火到什么地步,三大轮胎公司:住友橡胶(XXIO)、横滨橡胶(PRGR)、Bridgestone(自有品牌),纷纷进军高尔夫,这是日本制造业跨领域融合传统的典型案例。

像 Honma 这样的品牌是典型的日本匠人气质代表,球杆头为手工研磨,可镶金、镶宝石在球杆上,类似于高尔夫界的爱马仕,顶级系列甚至 50 万日元到 100 万日元。据说它曾进入中国的高端送礼市场,但一度因过度依赖中国销售而出现震荡。

泡沫经济崩盘,高尔夫经济也随着崩盘,球场破产潮出现,1991 年至 2010 年间日本约有 200 座高尔夫球场破产。又随着少子化 + 老龄化的加剧,年轻人对高尔夫的兴趣低,直接导致了高尔夫人口锐减。

好在又进入了平稳期,业界主动改革、平价化,城市内练习场的线上预约化使得很多人拾起了爱好,松山英树、渋野日向子等明星球手成了偶像般的存在,2015 年曾是高尔夫人群的低点(700 万),如今显然有了回升。

" 老钱 " 的特点就是家底太厚,世世代代反复爱上同一项运动。

大家在日剧里偶尔看到白领下班后拎着球杆包,去市中心的高尔夫练习场练球。曾几何时,大叔才去练习场,现在 95 年以后出生的 Z 世代也开始去了,女性爱好者也激增。这里请注意,练习场不等于球场,前者更像是保龄球馆或壁球馆那种的自助球道。

群众基础这么好的运动,跨界进入的大公司必然增加。乐天开发了预约平台,日本最大时尚电商平台 ZOZOTOWN 赞助了职业高尔夫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巡回赛组织 PGA TOUR,规模最大的旅游公司 JTB、HIS 等等都开设了高尔夫相关旅游定制路线,健身品牌 RIZAP 旗下也有了高尔夫练习子品牌。

这个行当里面,从事多种业务的综合类企业也有几家。

总结来看,高尔夫在日本的路线就是:

战后日本高尔夫迅速普及,经济繁荣带动中产阶级参与;

泡沫时期会员证疯狂炒作,球场开发潮;

泡沫破灭后,高尔夫市场先抑后扬;

Z 世代兴起练习潮,迎来新活力。

去年写修士论文阶段,我有个同学说:最近懒得写论文,也没什么课,在东京周边一个高尔夫球场度假村住了一个月,闲的时候就打打高尔夫。

我当时一惊:这么年轻(他是z世代)就打上高尔夫球啦?他这么有钱的吗?早大的富裕层二代这么多?

看到我惊诧的表情,他连忙说,日本高尔夫球真的不贵,去球场通勤也很便宜。

在东京,年薪 600 万日元的中产白领也能每月去高尔夫球场打一两次球,平日在公司附近的高尔夫练习场保持状态;在中国,即便年入 50 万人民币,很多人仍觉得这个运动又贵又 " 装 ",平民勿扰。

算了一下日本的基础花费。初学者每个月去练习场打 4 次,报 4 节教练课,装备只租不买,只需 2 万日元左右(1000 元人民币)。

正式下场一日游(打 18 洞)多少钱呢?

日本比中国便宜大约一半。而且高尔夫球场通勤车也很便捷,一些 JR 车站就有通勤巴士。

据公益社団法人全日本ゴルフ練習場連盟统计,在日本大约 3,400~3,500   个都市高尔夫练习场,居世界第2。

由于设施多,不是一票难求,所以价格降低。也由于价格降低,更多爱好者入坑。这样的循环之下,从曾经的 1,400 万爱好者可以看出,日本人是真的爱上了它,玩上了它。

数据来源:NGF;全日本ゴルフ練習場連盟;Golf Canada;Statista、Golf Digest

日本人把高尔夫当成什么?

对打工人来说,高尔夫球场是一个绿油油的巨型会议室。接待客户、上司邀约是日本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打9个洞的过程本身就是商谈聊天,就更不必说所谓的 "融入圈子" 了,高尔夫就是圈子的敲门砖。

这又是一个对老年人友好而不刺激的运动。日本不仅老龄化严重,而且中老年人不需要看护孙子,不把钱拿给子女去买房,工资因工作年限而增长,退休前工资达到顶峰,退休后直接有钱有闲。高尔夫对日本人来说简直天菜。

笔者所在的新桥,高尔夫公司都挤在中小型写字楼里,目测员工数不超过 50 人。一时兴起,查了查这种高尔夫小公司的业务:

个性化球杆定制服务的工作室;

小批量生产+线上或 select shop 贩售,高尔夫服饰潮牌的设计事务所;

私人球会和高尔夫社群运营公司;

帮企业策划高尔夫接待、员工体验营、VIP 旅行的旅游活动公司;

运营 SNS 账号或 YouTube 频道的内容制作公司;

教练经纪和私人课程中介,面对初心者(初学者)和女性用户;

为高尔夫球场,练习场和私教做高尔夫预约系统、会员积分系统的 IT 公司;

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泰国、东南亚进口定制商品的贸易公司;

面向海外高尔夫爱好者的高尔夫旅游策划公司;

利用 AI 等新技术赋能高精度击球分析仪的科技公司……

它们挤在一起,也是情有可原。

首先,从东京出发利用新干线、电车或驾车,1 小时交通,可到达上百个球场。敢问全球有哪些大都市有这样的硬件条件?

其次,东京是全球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之一。大企业总部多,企业主多,白领多,中产和高净值人群众多,连 Jack 马也常被偶遇。与此相应的是,商业谈判也很多。很多大公司的团建就是直接安排打高尔夫 + 泡温泉 + 吃会席料理。

日本高尔夫爱好者职业。数据来源:ジャパンゴルフフェア2025 调查

再次,东京还是全球的时尚潮流发源地,是全日本的媒体和广告公司聚集区。高尔夫视频、测评、博主、YouTuber 潜伏在此,便于获得核心资源。

亚洲高尔夫看日本,日本高尔夫看东京,东京高尔夫看新桥。日本高尔夫球协会 JGA(日本ゴルフ協会)就坐落在東京都港区虎之門,离新桥一站地。

把办公室设在东京,最大的好处是离官方组织近。此外新桥地区距离银座、霞关、品川这些政府、商社、媒体核心区都非常近,也很适合办展会、会客、洽谈等。毕竟高尔夫行业在日本牵涉到土地用途、城市建设规划,离政府近,相当于获得更早的信息与政策红利。

当然,干这一行,离各大房地产公司也是越近越好。这一点与中国有些相似,最初日本的高尔夫球场也是地产开发工具,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大量房地产公司以高尔夫球场名义买地开发,带起一波热度。球场常附带别墅、会所、温泉、酒店等,形成 " 度假型地产 ",如大仓财阀、东急不动产、西武集团等都拥有多个 " 球场+房地产 " 综合开发项目。同样,球场破产或转让时,常见的买家是地产基金而不是体育集团。也因此,日本的高尔夫球场通常地理位置很好(交通便利),附加值高。

讲到这里,笔者联想到另一个日本流行的运动:滑雪。

高尔夫和滑雪对日本人来说,都是 " 目的型户外生活方式 "。它们都必须去到郊外,山里或者专门场地,而且往往要开车 1 小时以上。它们也都是日本人心里所默认的仪式化运动:今天就是为了这项运动而出发。所以有专门高尔夫一日游、滑雪周末游的旅游产品。

而且,这两个运动都与 " 社交 "、" 身份 "、" 品位 " 有关。也因此造就了日本自己的品牌质感。滑雪和高尔夫场的分布也有高度重叠,有些场子夏天打高尔夫,冬天滑雪。

所以,如果你在东京街头看到一个穿着精致、拎着球杆的人,别惊讶——在这个城市里,高尔夫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产业。

不过,为何新桥附近的中小高尔夫企业如此之多呢?一家家都能自给自足?

2021 年的数据是,日本的高尔夫相关企业超过 1000 家,棒球、篮球、网球等运动的相关公司均不到 300 家。

所以,高尔夫会不会是一种特别能养小公司的运动产业?

确实如此。首先,这项运动的消费客单价中等略高,丰俭由人,但若想砸钱,也绝对砸得出去。全球顶级品牌赞助的运动是网球、高尔夫、F1、NBA,高尔夫位列其中。

在所有运动项目的集合中,个人奖金最高的是高尔夫和网球。全球高尔夫球顶级赛事的个人奖金 300~450 万美元。而且相比其他对身体冲击大的运动项目,高尔夫属于技术主导 + 低对抗性 + 寿命长的项目。盘子大,收入高,能造就明星富豪运动员,是业内公司饿不死的基础。

还有频次高。相比来看,羽毛球、网球靠器材和会员费撑收入,赞助少、利润低,而滑雪受季节和交通限制,年均频次低。高尔夫在日本避开了美国和加拿大所面临的寒冬情况,几乎是全年无休。小企业就容易得到比较平稳的现金流。

同时,这也是一种定制化或半定制化频繁的运动。球杆长度、硬度、角度、握把可以定制,适合发挥日本匠人精神;活动也可以定制,外国人来日本的高尔夫主题旅游还能顺便对接日本的医疗、游学和房产投资。有些公司就是靠 " 包一趟高端行程 ",利润顶半年。

对高尔夫中小企业来说,开源没问题,节流也不在话下。它们不需要养很多员工,不需要做大规模广告,但能持续接到稳定订单,活得很久。

哪怕只是运营几个社群,一年收会费、课程费或顾问费,服务好自己群里的发烧友,也能养活自己。我公司旁边那家就是著名高尔夫主题社交俱乐部,有些类似中国的私域流量运营。

如同投资和律师事务所这些 " 手艺人 " 生意一样,有能力和人脉,就可以自立门户。

一家二三十人的中小企业负责牵线,可以帮活动找赞助,帮品牌找广告,再赚抽成;可以承包一场巡回赛或业余赛,收参赛费+赞助;可以搭建 " 高尔夫 CRM" 或预订系统,收系统租赁费+营销顾问费;但凡有会英语和中文的员工,即可打入欧美和中华圈的高尔夫爱好圈。

这些因素解释了高尔夫这门生意为何容易支撑小企业。它们挤在新桥,有助于人脉的发酵,也有助于创业的裂变。

熟客经济是这个生意的基石,人际交往是这项运动的基础。四人一组,一起打、一起走路、一起聊天。球场就是社交场,商社、律所、地产、医生、议员用来低风险了解合作者的方式。

日本本就强调熟人关系,更容易相信朝夕相处或相识多年的人。日本高尔夫主力群体是 50~70 岁之间的男性,收入高、时间多,就特别讲熟客关系。他们去熟人介绍的新球场,去熟人开的工坊修球杆,进熟人建立的 LINE 群组,换个挥杆教练就会不习惯。

所以这里每家高尔夫公司都有机会成为 " 黄埔军校 ",裂变成新的创业项目。大家体量不大,都是 " 小而美 ",互不侵犯,大公司也不会把谁斩尽杀绝。大家都更讲究长期信任,而非短期冲刺利润。

于是,高尔夫不仅是一项运动,它像是日本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这个老龄化严重、但对 " 熟客关系 " 极度重视的国家,高尔夫延长了人的社交寿命;在这个设施完备、讲究精细的国度,它带动了匠人的生意;在一个以小而稳为荣的环境里,它又让每家小公司都活得不差,活得挺久。

这个我们常常以为小众又装逼的运动,在日本,却活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业系统,缓慢但坚实,稳定却繁荣。

高尔夫的未来如何我们还说不准,但它在日本的现在,真的很 " 日本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商日旅,作者:KYOKU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尔夫 谷歌 东京 日本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