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焕新的核心,最终是人的精神焕新。"6 月 10 日,在 "2025 活力西岸:从城市焕新到人居范本 " 主题对话活动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八届主席任仲伦在发表《文化产业迭代与城市焕新如何交织共生》主题演讲时强调。该活动由上海市徐汇区营商服务中心指导,每日经济新闻、龙华街道办事处、西岸集团共同主办。
任仲伦以电影为例指出,电影的出现不仅让城市面貌得以焕新,还为城市居民带来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他提到:" 在全国众多城市中,上海是较早拥抱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而电影正是工业文明催生的产物。" 任仲伦认为,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电影虽起源于北京,却在上海得以发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电影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诸多变化。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届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八届主席任仲伦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祝裕 摄
城市焕新应为人的幸福服务
任仲伦在演讲中提到,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源远流长,无论是哲学家对城市 " 两重性 "(理想栖居地与生存困境)的思考,还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这一深入人心的口号的提出,都体现了人类对城市本质的追问。
" 几十年前我国经历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市改造浪潮。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改造绝非简单地堆砌高楼大厦、修建高架道路与地铁网络,更核心的是要关照人的生活本身。" 任仲伦指出,城市焕新的内涵包含双重维度——既要有物理空间的改造升级,更要实现精神空间的品质提升,让人们在城市中获得内心的归属感、满足感与兴奋感。" 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提升,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
任仲伦以电影为例指出,电影的出现不仅让城市面貌得以焕新,还为城市居民带来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他提到:" 在全国众多城市中,上海是较早拥抱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而电影正是工业文明催生的产物。" 任仲伦认为,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影虽起源于北京,却在上海得以发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电影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诸多变化。
建设电影院使很多地标性建筑诞生。" 在当时上海市中心有四十多家电影院,均是大剧院式的气派建筑,大光明影院、兰心大戏院等上海‘老字号’影院都成为了城市景观的建筑标志。" 任仲伦说。
电影院的出现为上海市民增加了一种新的生活内容。任仲伦举例称," 鲁迅在上海的 9 年看了 140 部电影,平均每年看了 16 部 "。类似的,作为全球电影最主要的集散地,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洛杉矶等世界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改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祝裕 摄
新技术赋能城市 从基本功能上升到美学追求
电影是上个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新时代的工业革命也正在席卷各行各业,不仅为电影等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为城市的焕新带来更多机会。
"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也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生活内容。" 任仲伦谈到了几个方向:一是数字建设成为文化产业迭代的最大驱动力,二是新技术赋能城市从基本功能上升到美学追求。
他提到,数字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文化创作的门槛,使普通人也能成为文化生产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和市民的文化生活选择。同时,他强调,技术的普及并未降低艺术追求的高度,反而要求创作者更深入地探索新技术带来的美学可能性。
任仲伦强调,要辩证地看待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都曾引发对艺术消亡的担忧,但最终往往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 在人类生活中,虚构、想象和创造力与真实同等重要,科技赋能的文化产业迭代,其终极目标应与城市焕新的理想一致——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更具人性、人情和人的味道。" 任仲伦说。
" 无论是文化产业迭代还是城市面貌更新,其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唤醒城市中人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生活方式。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人而建、为人而新。" 任仲伦说。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