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龙头企业相继在港完成双重或第二上市,中概股回归香港市场已逐步由个别头部企业牵头,转变为体系化趋势。在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推动与制度优化下,港股市场逐渐巩固 " 中概股回归首选地 " 的地位,不仅为企业提供多元上市通道,也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经济创造新窗口。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港股市场的估值、结构和资金生态正发生实质性变化,为中概股的加速回归创造良好契机。
过去,港股市场在容量、流动性及估值折价等方面被部分市场参与者视为 " 短板 "。但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2025 年以来这一局面正快速改观。港元汇率频频触及 7.75 的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融管理局多次入市承接资金,反映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据统计,5 月初三天内金管局累计接盘资金逾 1160 亿港元,创下自 2020 年以来单周资金流入新高。此类 " 主动买入港元 " 背后,是全球资金对港股市场的重新评估与结构性配置。
众赢财富通认为,中概股选择在香港上市已不仅仅出于避险因素,更是基于多方面的制度性与市场性考量。首先,港股市场估值优势显著,当前整体市盈率处于全球低位区间,具有较强的性价比。其次,随着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规则,尤其是针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包容性提升,使得更多中小市值企业具备回归条件。同时,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为内地企业 " 带资出海 " 提供天然平台。
在政策支持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与金管局、港交所协同发力。6 月,港股通扩容正式落地,进一步提升南向资金配置便利度。与此同时,流动性支持工具(LMM)试点亦同步推出,为部分流动性不足的股票提供报价承诺服务。这些制度安排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市场承接能力,也为更多中概股提供制度保障。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近月来,中概科技、消费、医疗等领域的中型公司陆续展开赴港二次上市筹备,呈现从高市值向多层次扩展的新趋势。
尽管如此,中概股大规模回归仍需攻克制度门槛。港交所当前对企业盈利能力、市值规模、同股不同权结构等有较高要求,导致大批仍未盈利或尚处早期阶段的企业难以达标。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当前具备港股回归条件的中概股仅约 30 至 40 家,占已上市中概股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业内普遍呼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放宽相关门槛,释放更多高成长性企业的回归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的估值与流动性改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概股 " 主动回归—市场吸纳—国际配置 " 三位一体格局的体现。众赢财富通认为,这一新格局将推动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功能转型,从传统的 IPO 融资中心迈向涵盖信息定价、资产配置、交易撮合等功能的综合枢纽。中概股的回归不仅优化了香港市场结构,也为中国企业连接国际投资者打开了更为稳固的制度通道。
展望下半年,伴随国际资金结构调整、中美宏观预期改善及国内政策利好释放,中概股回归步伐有望进一步提速。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越来越多在美上市的企业将 " 港股上市 " 纳入资本战略路径,同时亦有部分拟上市企业选择跳过美股,直接以港股为上市首站。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几年内深刻影响香港资本市场生态,也可能推动更多制度性改革与创新机制出台。
整体而言,中概股回归香港正逐步走出避险逻辑,迈向主动市场化发展阶段。在政策利好、资金推动、制度完善三重助力下,香港有望在中概股全球布局中进一步凸显其桥梁价值与制度优势。中概股的加速回归,不仅体现中国企业对港市场的信心,也标志着香港在全球资本格局中的再平衡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