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6 月 7 日,全国高考首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晨光熹微,上千万中国学子怀揣梦想与忐忑,步入一个堪比最高安保级别实验室的场所。迎接他们的,是金属探测仪从发梢扫到鞋底的 " 亲密接触 ",是指纹或人脸识别系统堪比特工电影的身份验证,是 360 度无死角、分辨率足以数清每个人眼睫毛的高清摄像头凝视,以及信号屏蔽器让方圆百米内手机瞬间变 " 砖头 " 的强大 " 气场 "。考场内,空气凝重如铁,落针可闻,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或许还有某些人因紧张或心虚而加速的心跳声。
这些学子们参与的,不仅仅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更是一场源远流长、惊心动魄的 " 猫鼠游戏 " ——作弊者与反作弊者之间,跨越千年的 " 智慧 "(jiao hua)与意志的巅峰对决。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现代产物,而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考试文化土壤的 " 老古董 "。从科举的贡院到今日的高考考场,作弊的 " 创意 " 与反作弊的 " 铁腕 " 好似 DNA 的双螺旋,在历史长河中相互缠绕、共同演进。今天,就让我们这些高考看客们,推开这扇厚重的历史考场大门,看看这场 " 无间道 " 大戏里,上演过哪些令人啼笑皆非、拍案叫绝的攻防奇谋。
奇葩创意:从飞鸽传书到大规模团伙作案
高考的前身——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时期。而作弊,自科举诞生伊始,便也一同出现了。当然,当隋唐学子们尚在摸索科举门道时,那时的作弊都还只是些 " 小把戏 "。而随着科举在之后的历史进程变得愈来愈重要,甚至逐渐成为改变命运的核心通道后,作弊也不断升级,创意迭出。
到了宋代,科举考场已然成为古代 " 谍战 " 中心。有考生将密密麻麻的经文缩抄于特制的 " 夹带衣 " 衬里,薄如蝉翼,层层叠覆,展开如微型图书馆;更有甚者,竟将答案藏于糕饼之中,或缝于笔管之内。最令人叫绝者,还要数训练有素的 " 信鸽传书术 " ——场外高手写好答案,缚于鸽足,飞入考场指定角落,考生伺机取之。这 " 古代无人机 " 战术,足够让当时的监考官们焦头烂额了。
面对汹涌的作弊暗流,反制手段也在不断进化。宋真宗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 糊名法 "(弥封)横空出世,试卷上的姓名籍贯被牢牢遮盖,在制度上促进了阅卷的公平性。但这一手段只是遮了名字,阅卷者还可从考生字迹来辨认试卷主人。于是,考试主管部门又将 " 弥封 " 升级为 " 誊录制 ",由专门的抄写员将全体考生答卷重新誊抄一遍,使得阅卷官无法辨认字迹,断绝了通过笔迹徇私的可能。到了明清,考场纪律愈发森严,巡绰的 " 号军 " 目光如炬,手持戒尺来回巡视。明代《科场条例》甚至规定,一旦查获夹带,轻则枷号示众、革除功名,重则流放充军,甚至处以极刑。清代顺治年间,顺天乡试发生大规模舞弊案,主考官等七人被处斩,家产没收,妻儿流放——血淋淋的代价彰显着朝廷维护考纪的决心。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考场一如社会之缩影,秩序混乱不堪。1916 年北京高等文官考试,考题竟被提前泄露,舆论哗然,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1931 年南京中央大学入学考试," 枪手 " 代考现象公然横行,令人侧目。还有一则流传甚广的趣事:1933 年北平某中学毕业会考,竟有考生堂而皇之地携带《论语》入场,面对监考质问,振振有词曰:" 圣贤教诲,可作道德文章之参考!" 这般 " 理直气壮 " 的夹带作弊,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高考制度重建,作弊行为也重新开始受到压力整治和打击。1952 年首届全国统一高考,作弊者不仅会被取消资格,还会被认为是 " 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给予很严厉的处罚。但即便如此高压之下,作弊者依然前仆后继。
1977 年,高考恢复后,数百万渴求知识的青年涌入考场。时任河北衡水故城县县委书记的马连宝,为了帮助自己女儿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调动了巨大的资源,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他首先胁迫当地教育局和招生办改动了其女儿的学籍档案,使其获取考试资格,然后通过暗箱操作,改动了女儿的考号,调整其在考场的座位,以便于在她周遭妥善安排实力强劲的 " 助考 " 人员,为她保驾护航。在考试进行中,他还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步入考场 " 视察 ",实则探询女儿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内外沟通,让守候在场外的 " 智囊团 " 将女儿不会的题目的解答及时写下并传递进去。考试结束后的招录环节,他也和招生办相关人员 " 串连 ",最终将女儿送入了理想的学校。然而天网恢恢,此事最终败露,相关人员被追究法律责任,而故城县这次高考成绩全部作废,重新组织了第二次考试。这件事在当年轰动了全国。
科技助力:从 BB 机到 AI 鹰眼
高考恢复后,改革开放的浪潮不仅带来了经济腾飞,也为作弊手段插上了 " 科技 " 的翅膀。上世纪九十年代,BB 机(寻呼机)风靡一时,迅速被 " 开发 " 为考场作弊 " 神器 "。有考生将其藏在鞋底、袜子深处,甚至伪装成文具,通过无声的震动模式来接收场外同伙发来的答案代码。考场内 " 滴滴 " 声虽无,但无数小心脏却随着那隐秘的震动而狂跳不已。
进入 21 世纪,微型电子设备粉墨登场,作弊手段愈发隐蔽和 " 科幻 "。米粒大小的无线耳机塞入耳道,接收场外传来的语音答案;" 作弊橡皮 " 外观与普通橡皮无异,内嵌微型显示屏,可接收文字信息;更有 " 作弊尺 ",看似量具,侧面暗藏玄机,推拉之间,答案浮现。2013 年湖北钟祥高考爆发集体舞弊案,震惊全国。作弊组织者利用伪装成橡皮擦的无线电接收装置,公然在考场内接收由场外 " 枪手 " 通过无线电发射来的答案。考场内外俨然成了谍战大片现场,监考人员与作弊者展开了一场无声的电子对抗。
然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反作弊技术同样在这场高科技对抗中突飞猛进。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考场组织者建立起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物理隔绝与探测。金属探测门和手持式金属探测器成为考场入口标配,以拦截一切可疑电子设备。第二道防线:电磁屏蔽。强大的全频段无线电信号屏蔽设备覆盖考场区域,让考场内外的无线电联系彻底 " 失聪 "。第三道防线:高科技身份认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广泛应用,让试图冒名替考的 " 枪手 " 无所遁形。2015 年,内蒙古高考率先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至 2022 年,多地考场已全面配备 AI 智能巡考系统。这些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实时捕捉考生异常行为:如长时间低头、频繁看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等,并立即向监考员发出警报。其敏锐程度,被一些网友戏称为 " 比古代宫里选秀女还严格 "。甚至有考生笑言:" 在 AI 监控下,连抠个鼻子都感觉像在犯罪!"
作弊真的有用吗?又该如何 " 治本 "?
当然,这场延续千年的猫鼠游戏,表面是技术与手段的较量,内核却是人性与制度困境的博弈。作弊者常祭出 " 一考定终身 " 的悲情论调,试图将作弊行为合理化—— " 压力太大,机会太少,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数据却揭示出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以 2021 年某省高考为例,被查处并公开通报的 87 名作弊考生中,仅有区区 3 人成绩达到二本线,其余 84 人全部落榜。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作弊者来说,作弊非但未能成为通往成功的 " 捷径 ",反而成为加速坠落的 " 陷阱 "。作弊者自作聪明,想以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却是给自己的人生打上无法磨灭的耻辱印迹。
既然作弊没用,风险还高,但一千多年来,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
核心原因恐怕还是目前的考试制度。" 唯分数论 "、" 一考定终身 ",考试能够获取的潜在巨大的利益,以及以小搏大、期待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让不少人始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或许才是改变现状的治本之法。2014 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其核心方向便是打破 " 唯分数论 " 和 " 一考定终身 " 的僵局。多地推行的 "3+1+2" 选科模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和扬长避短的空间。上海等地采取的 " 两依据一参考 "(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也正在积极探索中。上海、浙江等地的一些高校,已将学生在高中期间的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素养等纳入录取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评价。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对此评论道:" 当评价维度从单一走向多元,当成功路径从独木桥变为立交桥,作弊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益自然断崖式下降。因为没有人能伪造一个持续三年的、立体而真实的优秀表现。" 当然,这样的评价体系也同样带来一些争议,不少人认为,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减少一些考场内作弊的情况,但也会为新型的作弊手法提供滋生空间。
结语
高考作弊与反作弊的千年拉锯,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心态——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对公平的深切焦虑、对规则的机会主义试探。从古代的 " 飞鸽传书 " 到现代的 AI 鹰眼,技术的外壳不断翻新,但人性深处对捷径的渴望,却亘古未变。
技术的高墙可以筑起,制度的漏洞可以修补,但深植于人心的 " 心魔 " ——对不劳而获的侥幸、对规则底线的漠视、对短期利益的畸形追逐——才是最难攻克的核心堡垒。
当我们在考场内外布下天罗地网时,或许更需要在社会土壤中深耕诚信的价值,拓宽成才的路径,让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阳光下看到希望。
点击「推荐❤」,锦鲤附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