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超过 60% 的车主仍在为停车这件 " 小事 " 头疼不已。从商场昏暗的地下车库到暴雨中的露天车位,从狭窄的侧方停车到复杂的立体车库,泊车场景正在成为检验辅助驾驶系统的 " 终极考场 "。
一、自动泊车的 " 尴尬时刻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我国乘用车 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突破 52%。但注意的是泊车场景事故率却也在同步攀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车主在狭窄车位前的焦灼、在暴雨倾盆时的无助,更是对所谓 " 自动泊车 " 功能的技术拷问。
更令人无奈的是,车企宣传的 " 自动泊车 " 往往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一位车主吐槽:" 销售说‘一键泊车’,结果车辆倒车时硬生生撞上了消防栓,系统却显示‘无障碍物’。" 类似的案例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不禁让人发问:技术能否真正终结泊车痛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完美泊车的 " 三把刷子 "。基于行业标准及用户需求,完美的泊车辅助系统的核心在于三个 " 极致 ":
· 测距精度:需达到厘米级(如 ± 1cm),否则无法应对车位与障碍物的极限距离;
· 反应速度:毫秒级响应,避免低速碰撞风险;
· 环境适应性:黑暗、雨雪、灰尘等复杂场景下稳定工作。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在此暴露无遗:摄像头在夜间或强逆光环境下易失效,某车企早期移除超声波雷达后泊车功能曾频繁误判,凸显其光线依赖性;同时由于摄像头焦距限制,0.5 米内的近距离测距精度会骤降(误差达 ± 10cm),而超声波在 0.2 米内仍能保持精确识别,暴露出视觉方案的近距离探测精度问题;此外,雨水、灰尘等环境因素容易遮挡镜头影响识别,但声波却能穿透水雾保持探测能力,这进一步体现了视觉方案在环境适应性上的劣势。
因此,泊车场景不能缺少超声波。它是弥补视觉短板的 " 安全冗余 ",也是复杂环境中的 " 最后一道防线 "。
三、超声波雷达的 " 四大绝活 "
优势 1:物理特性致胜
超声波雷达利用声波探测障碍物,不受光线明暗、物体颜色或透明度的影响,雨天或灰尘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实测表明,其测距精度可达 ± 1cm,而摄像头在近距离时误差可能达到 10cm,尤其在复杂环境中可靠性更低。
优势 2:成本与规模化
单颗超声波雷达成本较低,而激光雷达单价高达数百美元。目前,95% 以上量产车选择超声波 + 视觉融合方案,成本与性能的平衡使其成为行业标配。
优势 3:高度分类
超声波可检测障碍物高低属性(如低矮石墩、路沿等),帮助系统制定差异化策略(如调整泊车路径或紧急制动)。
优势4:功能安全
此外,超声波雷达的硬件冗余设计符合汽车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确保在单一传感器失效时仍能维持基础功能。
四、未来展望:超声波的技术进化
技术迭代正在显著提升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水平。
首先,新一代编码式超声波传感器采用信号编码技术,使其抗干扰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即便在复杂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探测性能。
其次,更关键的是数据融合层面的突破:现代超声波系统已不再局限于输出简单的距离信号,而是能够提供包含丰富信息的原始波形数据,通过与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进行前端深度融合,实现多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协同处理,从而构建出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强的 3D 环境模型,这为驾驶辅助系统提供了更全面、更准确的环境感知能力。
这两大技术突破共同推动了超声波传感器从基础测距工具向智能环境感知核心部件的转型升级。
5 月初的上海车展上,也有不少企业展出了超声波相关的技术。以博世为例,展出的 USS7 代产品便可以提供原始信号输出用于系统前融合。同时,采用的最新通信协议 ( VIAS ) ,可以节约大约 50% 的线束成本。事实上,博世自 2018 年开始,便量产了编码式超声波传感器,其抗干扰能力和对高低障碍物的分辨能力已有很大的提升。
五、安全没有妥协空间
在辅助驾驶的 " 颠覆式浪漫 " 叙事中,纯视觉方案曾被寄予厚望。但工程现实告诉我们:安全容不得理想化假设。超声波雷达以物理规律为根基,用低成本、高可靠性守护泊车场景的 " 最后一厘米 "。
展望未来,随着编码式超声波传感器的普及,这项 " 传统 " 技术正在焕发新生。它告诉我们:在智能辅助驾驶的演进道路上,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创新,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因为最终赢得用户信任的,永远是那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可靠体验。
安全,从不需要妥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