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媒汇,作者 | 胡青木,编辑 | 苏淮
石家庄前首富,又杀回来了。
2022 年,石药集团实控人蔡东晨从石家庄首富宝座上跌落,胡润富豪榜显示其财富缩水至 220 亿元,相较 2021 年减少了 25 亿元。彼时,超越蔡东晨的是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后者以 230 亿元财富登顶石家庄新首富。
吴以岭的成功,主要源于连花清瘟这一中成药在新冠疫情中的销售井喷,推动以岭药业营收爆发式增长,进而带动了公司股价和吴以岭家族财富上涨。
而石药集团则因创新药研发投入高企,以及港股医药板块低迷遭遇估值压制。随后几年,在集采冲击加剧和创新药商业化进度滞后等影响下,石药集团股价从 2021 年时的 11 港元高点,一度跌至 2024 年时的 5.4 港元附近。
此消彼长之下,蔡东晨的个人财富大幅缩水,从 2021 年的 245 亿元跌至 2024 年的 165 亿元,短短 3 年间蒸发了 80 亿元。与此同时,吴以岭家族的财富虽在市场波动中有所起伏,但始终稳定在 190 亿元以上。凭借这一优势,吴以岭家族在 2022-2024 年连续蝉联石家庄首富。
然而,根据石药集团最新披露的 BD(商务拓展)合作动向以及股价波动,蔡东晨重返石家庄首富之位已现端倪。
坚持创新终获回报
石药集团的前身是河北制药厂。蔡东晨 1984 年上任厂长后,开启了一场战略性的整合行动,将石家庄的其他几家老牌药厂——一药、二药、四药纳入麾下,合并成立了 " 石家庄制药集团 "。此举有效解决了资源分散的问题,并为石药集团后续在香港成功上市铺平了道路。
在发展初期,石药集团专注于生产维生素 C、抗生素等化学原料药和普药,成为国内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但这种以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却面临着利润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蔡东晨于 1999 年力排众议,斥资 5000 万元,从中国医学科学院手中收购恩必普项目技术,并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转型之旅。
恩必普的主治适应症是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药品获批上市以前,石药集团累计研发投入约 3.5 亿元,但由于医院渠道拓展缓慢、市场认知度低等原因,导致其 2005 年上市首年销售额仅 300 万元。
此后几年,由于销售额仍较低,在扣除研发摊销和市场推广费用后,更是导致该药物连续亏损,一度面临股东质疑。尽管如此,蔡东晨仍未放弃。
多年坚持下,这种战略定力终获回报。2014 年恩必普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2017 年纳入医保,2019 年销售额飙升至 55 亿元,约占石药集团创新药业务收入的四成,是绝对的核心产品。
恩必普销售额大涨,直接推动石药集团在 2020 年市值达到 1100 亿港元,也让持股 23% 的蔡东晨在那一年成为了石家庄首富。
创新药终于要商业化了
但好景不长,石药集团在恩必普等核心产品带动下实现阶段性增长后,近年来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带量采购政策,导致石药集团多款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例如白蛋白紫杉醇降价近七成;津优力价格下调约六成;多美素累计降价超九成;玄宁因未中标第八批国家集采,失去医院渠道。此外,抗生素与功能食品需求回落叠加价格下跌,进一步拖累了公司营收。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石药集团的业绩遭遇下行压力:2023 年营收增速骤降至 1.7%,净利润更同比下滑至 58.73 亿元。进入 2024 年后,这一颓势不仅未能扭转,反而进一步加剧。当年营收减少至 290 亿元,净利润更是跌至 43.28 亿元。
更为严峻的是,作为石药集团的核心产品,恩必普的核心专利已陆续到期。尽管有部分专利通过技术改进延长,但丽珠集团、复星医药等企业已通过技术规避申报仿制药,预计将对石药集团的市场份额构成直接威胁。随着专利到期窗口临近,仿制药竞争压力将显著加剧。
除了集采压力和核心产品面临的仿制药竞争以外,石药集团被诟病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创新药研发投入高企,且与产出不匹配。
石药集团近年来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2023 年研发费用高达 48.3 亿元。即便在营收有所下滑的 2024 年,其研发费用仍逆势增长至 51.91 亿元,研发费用率攀升至 17.89%。尽管石药集团的研发投入强度接近跨国药企,但研发投入并未带动利润的增长。
在每年数十亿元的研发费用支撑下,石药集团构建了涵盖 130 余个品种的庞大创新药管线,广泛覆盖小分子药物、大分子生物药、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前沿医药领域。然而,彼时这一 " 豪赌式 " 投入尚未转化为真正的商业化接力——在研项目中,处于临床 III 期及以上的仅 20 余个,且多数聚焦肿瘤、神经系统等存量竞争领域。
内外交困之下,石药集团股价从 2021 年时 11 港元的高点持续下挫,至 2025 年 1 月盘中最低触及 4.17 港元,区间跌幅超六成。伴随公司市值缩水,实控人蔡东晨的个人财富也锐减,最终被以岭药业吴以岭家族反超,后者 2022-2024 年连续三年稳居石家庄首富宝座。
而今,沉寂许久的石药集团,终于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2025 年 5 月末,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正在与独立第三方推进总额达 50 亿美元的 BD 合作,涉及包括 EGFR-ADC 等多个药物项目授权。该合作预计将在 6 月完成。这也意味着,石药集团的创新药管线终于要商业化了。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有望夺回石家庄首富位置
尽管石药集团并未披露合作方是谁,但相关公告发布后,一下子就点燃了二级市场的热情,公司股价一度上冲至 8.46 港元,创下近两年高点。
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
虽然公告并未披露具体的首付款、里程碑款以及销售分成等核心信息,但结合近期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 12.5 亿美元创纪录首付款及 60.5 亿美元总合作款(详见《三生制药 430 亿 " 卖子 " 辉瑞,股价提前大涨》)进行推测,外界认为这次石药集团有望获得 6-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3.09 亿 -57.45 亿)的首付款,这几乎相当于其 2024 年全年的净利润。
2024 年胡润百富榜,上榜企业家财富计算的截止日期为 2024 年 8 月 30 日。经过 2025 年一轮上涨,截至 2025 年 6 月 5 日收盘,石药集团股价较截止日期上涨 71.99%,最新市值达 905.3 亿港元。按蔡东晨 24.54% 的持股比例粗略计算,其持股市值约 203 亿元人民币。
同期,以岭药业股价却下跌了 5.84%,最新市值为 242.4 亿元。按吴以岭家族 54.98% 的合计持股比例估算,其持股市值约 133 亿元。随着 2025 年二级市场这两只股票的此消彼长,蔡东晨当前个人财富已超过吴以岭家族。若未来几个月无意外,蔡东晨大概率将重夺石家庄首富之位。
不过,不同于药企 BD 交易常规的 " 完成即披露 " 原则,石药集团此次在交易尚未签署最终协议时提前 " 剧透 " 潜在 BD 合作,实属行业罕见操作。
这一非常规动作,暴露了多重压力下的战略焦虑。一方面,石药集团 2025 年 Q1 营收同比下降超 20%,业绩压力亟需对冲;另一方面,恩必普专利到期后缺乏接棒品种,转型阵痛迫使管理层通过高调 BD 释放信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石药集团此次 BD 合作药物的研发进度和商业化进程不仅仍存风险,还透支了 ADC 等核心管线的海外权益,若未来 3-5 年无法通过自研或新合作补充后续管线,可能陷入 " 卖断式发展 " 的恶性循环。
针对如何应对集采,以及 BD 合作透支核心管线后如何维持商业化转化能力等问题,源媒汇向石药集团官网的投资者联系邮箱发送了问询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蔡东晨虽然有望凭借这次的 50 亿美元大额 BD 合作,拿回石家庄首富宝座,但透支未来换取当下估值上涨,仍难掩石药集团管线同质化竞争,以及内生创新乏力的深层危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