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雨欣
黄圣依母女吵架普通话 + 上海话 + 英语轮番上阵,程潇父母各过各的,小时候和父亲就不说话,李嘉格因为婆妈长期矛盾,一度想要和丈夫车澈离婚 ......
若论一档综艺精准拿捏观众情感脉门,还得看我们芒果。最近芒果新综又把代际关系玩出了花,《是女儿是妈妈 2》将视角放在了母女关系上。
本以为是个母女抱头痛哭的温情治愈系节目,结果点开一看——
四对母女,每对都有自己的 " 相爱相杀 ",让桃叨叨边看边觉得,编导是把摄像头装我家了吧,中国式亲情关系的代入感要不要这么强!
中国式母女的 " 相爱相杀 "
去年看《再见爱人》时,桃叨叨一直在感叹 " 黄圣依为什么这么能忍?",现在看完这个综艺,可算知道她的忍耐力从哪里练出来的了。
邓妈是华东师大才女,以前在《新民晚报》当记者,把做学问的严谨劲儿全用在养女儿上。黄圣依小时候的生长曲线、喂养时间,甚至 " 三翻六坐八爬 " 的节点,她都记在育儿书里。现在母女俩住一起,黄圣依想给妈妈请保姆、扔旧衣服,邓妈立马开启 " 辩论模式 ",用中文、英文、上海话 battle。
甚至搬出 " 参考文献 " 证明自己有理。
有人说邓妈太强势,但她又能在节目里跟女儿道歉 " 没在乎到你的情绪 "。
邓妈的 " 严 " 里藏着 " 望女成凤 " 的期待,邓妈希望女儿按自己的规划走,考个大学,做个普通人,黄圣依偏要在演艺圈闯出自己的天地。
而黄圣依的 " 忍 " 里,也有对妈妈的理解,两代人的观念碰撞,其实都是想让对方过上自己眼里的好日子。
对于这对母女的相处模式,有人心疼黄圣依 " 前有强势老公,后有严苛亲妈,不疯就算好的了 ",但也有网友认为黄圣依劝妈妈穿新衣服、请保姆、休息时别说话,这不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 " 控制 " 妈妈吗?
李嘉格一提起妈妈就连说三遍 " 受不了 ",看完之后终于理解了: 包饺子必须等女儿回家才动手、三分钟不接电话就夺命连环 call、女儿结婚生娃了还想一起睡。
网友调侃 " 这是女儿兼老公," 李嘉格自己也吐槽 " 有点给妈妈做老公的感觉。"
别家的母女吵架还有点 " 前戏 ",她俩直接零帧起手,上一秒还是 " 母慈女孝 " 的画面,下一秒火力全开。
谈心环节,李嘉格讲述心路历程,想好好的解决矛盾,却被一句 " 那是你的事 "、" 我没有错 " 堵回。薄妈妈像没事人一样,不听,不认错,把源头都归结于 " 你不像小时候那么爱我了。"
这母女俩的沟通方式,简直是 " 鸡同鸭讲 ",一个想解决问题,一个避开不谈。
不过看下来,桃叨叨觉得薄妈的焦虑背后,是对女儿婚姻的不放心。当年李嘉格婆婆的态度让她觉得女儿嫁得委屈。
导致妈妈只能通过 " 你得独立 " 来表达担忧。
但这种方式让李嘉格夹在中间很难做,一边想安抚妈妈的情绪,一边想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最终被两边拉扯压得喘不过气。
比起这两组的激烈交锋,程潇母女走的是疏离客气型路线。
俩人同城不同居,送汤止步于小区门口,甚至生病都是对方最后一个知道。
节目中即便共处一室也不交流,给人感觉一点都不熟悉,甚至有点尴尬。
明明互相惦记到不行,偏要装成 " 不给对方添麻烦 " 的客气模样。
梁妈妈怕成为女儿的累赘;
程潇则因常年缺席妈妈的生活而深感亏欠;
这种 " 想亲近又怕打扰 " 的别扭劲儿,像极了无数中国家庭的日常。
" 懂事的女儿 + 懂事的妈 ",桃叨叨的眼泪全给这一对了。最新期这俩 " 懂事精 " 终于不再 " 懂事 "。
梁妈妈参加节目的动力源于癌症复发的危机感,渴望在 " 倒计时 " 前修补关系;程潇则借机打破 11 年的情感封闭,要我说梁女士赶紧搬去和闺女住,快点 " 麻烦 " 对方吧,现在黏糊还来得及!
最后说说陈梦和妈妈逄敏,这对是 " 严爱型 " 的代表。
逄妈当兵出身,信奉 " 没规矩不成方圆 "" 严师出高徒 "" 吃亏是福 ",字字不离 " 为你好 "。
陈梦小时候练球失误,她比教练还严格,甚至说 " 教练打哪我就打哪 "。逼得陈梦一度怀疑 " 是不是亲生的 "。陈梦九岁进省队时高兴地说 " 终于离开家 ",可见妈妈的严厉给她压力多大。
网友也吐槽 " 这么严格,陈梦没叛逆算好的了。" 桃叨叨认为,陈梦没 " 疯 " 全靠家里有个猫爸当缓冲器 —— 陈爸负责宠女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甚至自学运动心理学为女儿疏导压力。
逄妈后来说 " 后悔没多抱抱你 ",其实她的 " 虎脸 " 下藏着 " 猫心 ",只是用严厉的方式表达爱。
看完这几对母女,桃叨叨最大的感受是: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情感课题:黄圣依母女在观念差异里找平衡,李嘉格母女在依赖与独立间拉扯,程潇母女在疏离中渴望亲近,陈梦母女在严厉与温柔中寻找支点。这档节目没搞 " 母慈女孝 " 的滤镜,而是将真实的矛盾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观察中获得情感共鸣,也反思各自的亲情关系。
下一期有虞书欣母女俩,不知道这对走的什么路线,期待她们能带来不一样的画风~桃叨叨已经搬好小板凳了!
代际类综艺成了 " 新宠 "?
代际类情感综艺这条赛道,可以说就是芒果做火的。
从《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系列以 " 单身女性 / 男性 + 父母观察室 " 的模式,将催婚、职业选择等代际矛盾转化为全民话题;
到《女儿们的恋爱》让爸爸们正大光明围观女儿谈恋爱,看父亲面对女儿男友时的 " 审视眼神 " 与 " 酸溜溜吐槽 ",探索父女关系和情感态度;
再到《婆婆和妈妈》聚焦婆媳、母子之间的日常沟通。
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中,蕴含着人情世故与烟火气息,一边血压与欢乐同飙升,一边看得欲罢不能,是观众追这些节目的心理写照。
从亲子、婆媳到跨代共居,从明星观察到素人实验,各大平台纷纷把镜头对准 " 代际差异 "。
比如爱奇艺的《做家务的男人》将镜头对准父子互怼、夫妻协作,把家务分工上升到性别角色讨论的高度;
浙江卫视的《我们的爸爸》通过三组素人家庭样本展现父子关系与隔代亲情;
快手的《出发吧!老妈》则让大张伟、李雪琴带妈妈体验生活,传递 " 陪伴式尽孝 " 理念;
B 站的《屋檐之夏》让三位独居老人和沪漂青年共居 21 天,通过数字鸿沟、审美差异等议题引发 " 家文化 " 重构思考;
抖音的《百川综艺季》系列里大量有关代际问题的阐述直戳人心,如《百川老朋友》专注剖析中国式家庭表达爱的方式。
还有像《五十公里桃花坞》《花儿与少年》《一路繁花》《这是我的西游》这类节目虽未主打 " 代际 " 标签,却总能在嘉宾的年龄差碰撞中天然滋生出代际话题。《五十公里桃花坞》里,宋丹丹的 " 团建执念 " 与年轻人的 " 社恐基因 " 曾掀起全网热议;《花儿与少年》《一路繁花》更将 " 年龄差 " 变成旅行催化剂,当姐姐们坚持行程必须紧凑高效,00 后成员却渴望躺平式旅行;《这是我的西游》,从开播就把 " 跨代际综艺 " 的 title 焊死,72 岁的唐国强和平均 20 岁的 " 时代少年团 ",年龄差 53 岁的两代人在西游副本里打成一片。
同样由芒果推出的《老有意思旅行社》,让吴克群等中生代艺人带领银发群体旅行圆梦,则有点弥补亲情代餐的意味:7 年前吴克群曾答应母亲带她去夏威夷旅行,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如今他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人结伴旅行,让大家理解亲情陪伴的意义,勿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些非典型代际综艺证明:只要把不同年龄层的人放进同一个生活场域,代际差异自带的 " 效果 ",便会成为节目出圈的 " 隐形叙事线 "。
热闹背后,代际综艺的 " 成长烦恼 " 也不少,最直观的是模式内卷:打开三档代际综艺,可能看到同样的 " 观察室 + 外景 " 结构,相似的 " 冲突爆发— 深度对话 — 和解拥抱 " 剧本,甚至连嘉宾配置都开始复制 —— 这边芒果让明星母女去旅行,那边某平台立刻推出 " 明星父子去露营 "。
尽管如此,代际综艺的潜力依然肉眼可见。腾讯视频将推出《没有秘密的家族旅行》打算让素人家庭在 25 天旅途中解开 " 父母为何总报喜不报忧 " 的谜题;
爱奇艺的《爱在日出日落时》通过代际恋爱互助模式,邀请不同年龄层嘉宾共同解决婚恋困惑;
芒果的《我们的时光机》,让国民小花和好友带领各自的父亲,赴一场时光之旅,感觉是 " 翻转版 "《爸爸去哪儿》。
为啥代际综艺突然成了 " 香饽饽 "?说白了,就是摸到了当代人的情感 G 点。" 如何与父母相处 " 成为全民议题,年轻一代与长辈的传统观念激烈碰撞,通过代际冲突外化这种焦虑,再用 " 和解 "" 成长 " 等温情叙事提供情绪解药,观众自然买单。如《是女儿是妈妈 2》里," 我要做个懂事的妈妈 "" 都是为你好 "" 你得听我的 ",直接把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扒开给人看。
说到底,观众对代际综艺的热情,本质是对 " 如何与不同世代共存 " 的追问。只要代际差异存在,这类综艺就永远有故事可讲。
(喜欢本文的话,点击顶部【AKA 桃叨叨】关注公众号,这里不缺好故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