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媛在 2025 科普中国说丰收节专场活动带来演讲《好玩,好吃,更好用——分子料理的 " 精准营养导航 "》,带大家了解 " 分子料理 " 的科学魅力。
以下是李媛的演讲节选: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家高端餐厅,服务生端上一盘形似 " 鱼子酱 " 的食物,入口却满是百香果的清新;或是看到厨师手持液氮枪,瞬间将食材冻成一朵玫瑰花冰淇淋……
关于分子料理,你是否一直觉得,它只是餐厅里吸引眼球的 " 艺术表演 "?但其实,分子料理更是一场正悄然改变我们未来饮食方向的科学革命。
从神秘到本质——
分子料理在做什么
提到分子料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 " 液氮 "" 球化 "" 泡沫 " 这些听起来充满科幻色彩的词汇。事实上,分子料理的本质,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烹饪的底层逻辑。它的诞生,源于两位科学家对 " 食物为何美味 " 的好奇探索。
1969 年,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尼古拉斯・柯蒂因遗憾无法解释食物美味的原理,开启从科学视角研究食物的旅程,率先提出低温慢煮等烹饪原理。1980 年,法国科学家埃尔维・蒂斯制作舒芙蕾时,发现鸡蛋添加数量与次序对舒芙蕾口感和品质影响显著,进而投身用科学解读食谱的工作。1985 年,两位科学家合作将这项研究命名为 " 分子厨艺 "(又称分子美食),自此烹饪从纯经验手艺变为可用物理、化学语言描述的科学。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分子料理的核心技术如下:
球化技术:分子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核心是食品化学中的凝胶化反应。借助海藻酸钠和氯化钙,能把果汁、茶汤等液态食材,转化成外形似鱼子酱、口感有爆裂感的 " 珍珠 "。
真空低温慢煮:现代烹饪的革命性技术。传统煎牛排难兼顾 " 外焦里嫩 ",而该技术通过精准控温和真空环境,让食材从外到内均匀受热,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味、营养成分和鲜嫩汁水。
风味协同:鲜味是第五种基本味觉,当食物中谷氨酸与核苷酸结合,鲜味强度呈指数级增长。如 " 西瓜 + 黑胡椒 + 羊乳酪 ",羊乳酪鲜味与西瓜微量氨基酸叠加形成浓郁鲜味基底;鱼子酱和巧克力搭配也遵循此原理。
液氮速冻:传统冷冻形成大冰晶会刺破细胞,导致解冻后口感变差。液氮速冻利用 - 196 ° C 极低温,让食物水分跳过冰晶生长期形成微小冰晶,完美保留细胞结构、原始风味和巅峰口感,厨师还能现场制作,让消费者吃到 " 第一秒的新鲜 "。
分子美食学:
未来饮食的塑造者
分子料理技术在未来食品工业潜力巨大,从开发可持续蛋白到定制精准营养食品,正悄然塑造人类未来饮食图景,将 " 炫技 " 变为解决实际食品问题的 " 利器 "。
(1)守护 " 舌尖上的尊严 ":为老年人定制安全饮食
目前,全球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中,多数面临咀嚼与吞咽障碍。传统老人餐多为糊状,失去食物色香味,消磨进食乐趣与尊严,更严重的是,错误的质地还可能导致老人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分子料理技术则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
应用改性淀粉,调控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让食物入口保持完整形态,吞咽时不粘黏食道壁,降低呛咳风险。
采用 " 热—冻—压—酶 " 四步水质构重构技术,精准重塑食物质构,根据食材特性找到适合老年人吞咽的质地,如同定制合身衣服。
所以,当我们谈论分子料理时,不应只看到炫酷,更要看到它背后的人文关怀——用科学技术守护每个人享受美食的权利,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 " 吃 " 的快乐与尊严。

(2)驯服 " 涩味 ":解锁红酒与食物的完美搭配
红酒中令人皱眉的涩味是一种触觉体验,当红酒中的单宁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结合时,会带来干涩、收敛的触感。几个世纪前,人们发现搭配多汁牛排可减轻涩味,这是因为牛排中的脂肪分子先与单宁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像给单宁穿上 " 润滑外衣 ",阻止其与口腔蛋白质结合。红酒配奶酪也遵循这一原理。
(3)精准营养输送:让营养 " 安全抵达目的地 "
传统营养补充剂活性成分易流失、人体吸收率低,部分人服用后还会胃肠不适。分子料理技术的智能包埋递送体系,为营养配备 " 精准导航系统 ":
比如蓝莓中的花青素、番茄中的番茄红素、绿茶中的茶多酚等易受光、热、酸影响且人体吸收率低的功能因子,经分子包埋技术用特殊载体材料包裹,能顺利穿越胃部强酸环境,在肠道精准释放,提升吸收效率。让人们享用果冻、奶片时,可同时完成精准、高效、舒适的营养补给。
益生菌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但传统益生菌产品中大部分益生菌难以存活通过胃酸。经分子包埋技术处理后,益生菌肠道存活率显著提升,据此开发的益生菌球珠、奶片等产品,能让益生菌 " 活 " 着到达肠道发挥功效,实现从 " 营养补充 " 到 " 营养生效 " 的革命。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分子料理技术
如何重塑食物的未来
人类大脑、基因及肠道菌群不断进化,而进化速度跟不上食物环境剧变,这是许多现代健康危机的根源。分子料理技术能主动、精准地参与并引导人类饮食进化,其对食物未来的重塑体现在多方面:
(1)三大 " 疆域 ":分子料理开启食物革命
原料革命:摆脱对传统农牧业的高度依赖,从豆类、藻类、真菌类、昆虫类(如香菇、杏鲍菇)等更广阔的自然宝库寻找食材,它们富含蛋白且环境友好,是未来食品的基石。
技术革命:烹饪升级为 " 精准制造 "。3D 打印技术可实现食物多材料、多风味、多营养的精准分层沉积,为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等定制个性化膳食;超高压加工技术能在不破坏食物营养和风味的前提下杀菌保鲜,延长保质期;挤压与静电纺丝技术可创造新型食物结构和口感,如模拟肉类纤维的植物蛋白产品。
场景革命:突破空间限制。深潜环境中,分子料理技术可将营养与风味高度浓缩,满足深潜人员对高能量密度、小体积、少代谢废物食物的需求;太空环境下,3D 打印技术按需制备食物,结合包埋技术保护营养素免受辐射破坏,让宇航员吃得安全、快乐;极地环境中,可设计自热结构食品或让食物在低温下保持美味质地,满足快速供能、易于加热的需求。
因此,分子美食学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关于 " 美食 " 的学科。它的内核,是一门研究 " 如何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高效、可持续地创造美味与健康 " 的生存科学,更是塑造未来的工程学。

(2)未来食物的 " 属性升级 ":从 " 索取 " 到 " 创造 "
为了适应不断进化的人类和充满挑战的环境,未来食物必须经历一次彻底的 " 属性升级 ",这场升级的起点是 " 精准质构食品 ",从分子层面用物理手段 " 解构 " 与 " 建构 " 食物。
以植物基人造肉为例,通过挤压、剪切技术让植物蛋白形成类似真肉的肌肉纤维感与嚼劲;利用风味协同与包埋技术复制肉类香气、掩盖植物豆腥味;借助血红素等植物分子制造 " 血色 "、调控脂肪视觉分布,使其外观与真肉无异。" 精准质构 " 是未来食品的基石,人们将基于科学原理和健康需求 " 创造 " 更健康、环保的食物,而非向自然 " 索取 "。
如今消费趋向 " 个性化 ",每个人基因、肠道菌群、代谢状况不同,对营养需求也有差异。随着健康监测技术发展,可实时获取生理指标,通过 AI 分析定制最优饮食方案。" 精准定制 " 可基于食品功能性分类,消费者结合个人饮食习惯设计,再结合组学数据、实时生理指标等,通过 AI 算法生成专属食谱,让食品从工业时代标准化产品,变为高度个性化的健康关怀,进入 " 为每一个人提供专属食物 " 的新纪元。
(3)全链条革命:重写 " 从土地到餐桌 " 的逻辑
这场革命贯穿 " 从土地到餐桌 " 全链条:
原料生产场景重塑:垂直农场与植物工厂在城市摩天大楼中,精准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实现作物全年优质生长;智慧渔业与智慧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让食材生长过程数据化,收获成分稳定、可预测、可追溯的 " 标准化生物元件 ",满足精准发酵和精准质构对原料的要求。
供应端变革:通过虚拟人体模型实时监测肠道菌群、代谢指标等数据,为 AI 算法设计菜单提供依据。AI 会为个体规划未来一段时间的精准营养摄入曲线,智能厨房设备据此通过 3D 打印制作个性化餐包或 " 胶囊食品 ",在保证营养精准的同时,兼顾便利与口感。
垂直农场的标准化植物原料、智慧渔业的纯净藻类蛋白,最终都通过分子料理的精准定制,送达每个个体手中。分子美食学是这场全链条革命的 " 大脑 " 与 " 双手 ",连接前沿技术与生活,将可能性转化为人们盘中的美味、健康与幸福,是解决人类未来饮食挑战的核心方案。
分子美食学始于对 " 食物为何如此美味 " 的好奇,最终回应了人类 " 让所有人在任何地方都享有极致美味与坚实健康 " 的古老渴望,它书写着食品科学的未来,也开启了下一章饮食文明。
策划制作
演讲人丨李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