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三季度,长城汽车财报呈现出鲜明反差。营收 612.47 亿元同比增长 20.51%,销量 35.36 万辆同比增长 20.2%,两项核心数据均创下同期最佳;但 16.97% 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也勾勒出车企转型期的典型特征。这种 " 量增利减 " 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长城为布局未来做出的主动战略选择。

从增长质量来看,三季度长城汽车的产品结构升级成效显著。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暴涨 49.21%,20 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增速达 40.83%,单车平均指导价突破 18 万元,说明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增长主力。海外市场同样展现出强劲韧性,13.65 万辆的季度销量环比激增 27.87%,其中澳洲市场市占率稳居中国品牌第一,全球化布局已初步见效,为整体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过,利润承压的背后,是长城集中释放的战略性投入。为适应市场变化,公司正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三季度还密集推出全新坦克 500、2026 款哈弗大狗等多款新车,叠加技术宣传与品牌提升的投入,短期推高了运营成本。这种情况并非长城个例,乘联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仅 4.5%,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行业普遍面临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
进入 10 月,长城的一系列动作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投入的战略指向。其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约,让坦克 300 成为南极科考用车,未经特殊改装的量产车直接接受极寒环境验证,这一举措既体现技术研发的扎实投入,也为品牌积累了硬核口碑。同期,澳大利亚 "GWM TECH DAY" 上发布新能源技术矩阵、巴西工厂在总统见证下正式投产,标志着长城从产品出海向生态出海的跃升;中外媒体探访的徐水智能工厂,以 52 秒每辆的生产节拍展现智能制造实力,更成为品牌溢价的重要底气。

事实上,长城用短期净利润换取的技术验证、品牌升级与全球渠道,正是 " 十五五 " 期间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核心路径。随着新渠道逐步成熟、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海外产能持续释放,当前 " 量增利减 " 的阶段性特征有望逐步改善。而当下的每一分投入,都是长城为构筑全球竞争力打下的坚实基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