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巍峨、赤水奔腾,山环水绕的黔北古镇。

▲茅台镇全景
四渡赤水的艰苦卓绝曾在这里激荡历史,川盐入黔的商贾文化仍在这里续写华章,中国酱酒的独特风味从这里飘向全球,这里是茅台,是见证历史的 " 红色渡口 ",是酿造传奇的 " 中国酒都 ",是香飘世界的 " 中国名片 "。
1
金秋十月
赤水河的粼粼波光揉碎两岸秋阳
数千年前
濮人聚居于此
在河畔筑高台
于台上植茅草
敬先祖、祈岁安
茅草丛生的高台
渐成一方标识
茅台镇由此得名

▲茅台镇一隅
贵州自古少盐
川盐曾是黔地民生所系
清乾隆年间
赤水航道重经疏浚
一朝成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
茅台镇立于航道终点
恰是川黔水陆交汇的咽喉
" 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 "
" 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 "
透过清代诗人郑珍、陈熙晋的诗句
仍能洞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位于茅台镇赤水河畔的茅台渡口纪念碑
而今赤水河畔
古渡口换了新模样
沿岸酿酒车间
演绎着古法与新技的时代交响
生产出享誉全球的酱香佳酿
" 中国特色小镇 "
" 中国百强镇 "
" 中国第一酒镇 "
……
新时代的茅台镇
也向世界递出一张张靓丽名片

▲台镇上的酱酒企业生产车间
2
赤水河谷
渊深映云,滩陡漱石
蜿蜒成 "V" 字长廊
是时光凿刻、流水研磨的杰作
茅台镇,枕居其间
海拔 400 米的区域
藏着冬暖夏热
兼具高温高湿
形成独一份的小气候

▲位于赤水河谷中的茅台酒厂生产车间
此间万物共生
亦是微生物的温床
更是大自然打造的天然酒坊
酿造环境的独特优良
与酿造历史的源远流长
在此交相辉映

▲云雾中的茅台镇
酿造醇厚的酱香
离不开彤彤似火的红缨子高粱
它扎根赤水河谷
粒小而坚,皮厚且韧
仿佛为酱酒而生

▲粒小皮厚的红缨子糯高粱
经茅台人不断选育
红缨子中糖分与单宁的比例
被调教得恰如其分
它耐得住九次高温蒸煮
扛得过八次循环发酵
在传统工艺的百转千回中
孕育最独特的醇香

▲赤水河因流域内盛产优质酱酒被称为 " 美酒河 "
赤水河
一条神奇的河流
每年端午至重阳
大量紫红色土壤被冲刷入水
河水便呈赤红色
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
雨量骤减
河水又转为清澈
这种季节性变化
恰与酿酒周期吻合

▲不同季节赤水河从浑浊到清澈的变化对比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茅台人遵循时令
端午制曲
重阳下沙
一年一轮回,一岁一佳酿
借菌群之力
成就茅台酒独特的风味

▲茅台酒厂下沙场景
这是自然禀赋与农耕智慧的巧妙结合
一半是人力的坚守
一半是自然的馈赠
顺应时节节律
恪守传统技艺
在这里构筑起顺天敬人
天人合一的文化空间

▲茅酒之源—— " 成义 " 烧房旧址
时至如今
茅台人依旧延续着古老的约定
在端午举行敬麦活动
在重阳举办茅台酒节
以庄重的仪式感
定格心中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

▲茅台人在重阳时节举行茅台酒节
3
舟楫繁忙马蹄声疾
这里转运了贵州重要的民生物资
远渡重洋香溢世博
这里飘出了惊艳世界的神奇酱香
四渡赤水屡出奇兵
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程
这是茅台镇壮丽的过往

▲位于茅台镇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
GDP 逾千亿元
这里诞生了西部首个 "GDP 超千亿镇 "
品牌价值 584 亿美元
这里走出了全球最具价值的酒类品牌

▲航拍茅台镇
所有的意象
共同构成了茅台独特而多元的气质
无限深远
尽在此间

▲茅台镇上白墙黛瓦的民居
在这里
地理不是概念
而是水土气微的生态共鸣
人文不是符号
而是产业与社会的利益共享
保护流域环境
推广有机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
圆梦助学行动
茅台人展现山一般的责任与担当

▲喜获丰收的粱农
这里是茅台
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
赤水东去
心向大海
今天的茅台
渴望与世界共 " 香 " 盛举
今天的茅台
展露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雄心

▲航拍茅台镇
10 月 28 日
在重阳节乙巳年(2025)茅台酒节到来之际
首届赤水河论坛将在茅台镇举行

在这场 " 全球酒业东方达沃斯 " 上
茅台人将以酒为媒
推动东方酒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交融
让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茅台芬芳
成为连接不同文明
共创美好生活的桥梁
祝福你,茅台!
茅台,会更好!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