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注:本文仅用于历史科普,不对所谓的 " 立场 " 进行或做出任何评价)
依蓝晓川所著《抗日陆军武备图志》(抗战胜利七十年版)的叙述:
"1942 年,中方参加首次入缅作战后,转进至印度的官兵在史迪威构想下加以整编训练,当时在印度兰姆加成立驻印军战车训练班,以接受美制 M3A3 坦克训练。M3A3 是是 M3" 斯图亚特 " 系列中最后一款车型,拥有倾斜装甲与强劲火炮(毛豆注:这里的‘强劲’一词是相对而言,也需要打一个问号。M3" 斯图亚特 " 所使用的 37 毫米 M6 型坦克炮,若是以对抗日寇所使用的主力坦克,诸如我先前提及的九五式轻战车、八九式中战车甚至是九七式中战车,都是足够的。但要是和欧洲战场上的德军相比,那是差了很多。毕竟在欧洲战场上,M3 系列的坦克主要承担的是 " 侦察 " 任务,而不是像在印缅战场那样充当 " 主力 " 使用。且同为盟国的苏联对 M3 的评价就很糟糕。),是中国军队最早接触的美制战车。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后,战一营将自身装甲车辆统一集中停放于腊戌火车站交由英军接管,人员携带轻装备回印北萨地雅休整,同年 11 月经中印公路返国;而战二、三营则将战甲车停放兰姆加基地交美军,亦轻装返国,故当时的驻印军均未携带 M3A3 坦克返国。直至 1946 年初,国民政府因情势所需,通过美国租借法案,将原留置于兰姆加约百余辆 M3A3 坦克经济运回国编入战一团中,继续服役。"
▲成批等待交付的 M3A3" 斯图亚特 " 轻型坦克,暂放在集结区等待中方接收。据称,该批车辆将编入战一营序列中
▲该图为驻印军战车第 1 营战车第 1 连的 M3A3 轻战车群。前排两名乘员头戴美式坦克帽,各手持一支 M1" 汤普森 " 冲锋枪。当时,我战车第 1 营营部和 1、2、3 连的符号识别与代称为:营部为三角△(代号合作社),第 1 连菱形◇(代号珠宝店),第 2 连圆形○ ( 代号烧饼铺),第 3 连正方形□~(代号豆腐店)
▲由美军所操作的 M3A3 斯图亚特轻型坦克,随后将转交给中方
▲ M3" 斯图亚特 " 所使用的 37 毫米炮弹照片。使用 M51 型曳光被帽穿甲弹时,可在 457 米(500 码)距离上击穿 61 毫米均质装甲(0 ° 法线角)。若为 30 ° 法线角的轧压均质装甲,则降至 53 毫米
▲原图注:中方首次接触的美制坦克属于 M3A3 型。当时一个标准坦克排的编制为 5 辆坦克。照片中可见驻印军官兵穿着汗衫短裤,在 M3A3 坦克训练班接受训练。此为‘军士队’在坦克上合影留念,地上放置有给战车加油用的油壶。可能是驻印军战车第三营所属单位
▲原图注:1944 年 5 月 28 日拍摄于印度兰姆加。美军助教格伦 · 琼斯士官正利用手势协助坦克训练班的驻印军驾驶员。可以看到这辆 M3A3 战车车身前方分别涂装有美国原厂标示、代表营(本)部连的三角形符号以及编号 36 的车号。该车 3 名乘员与助教均佩戴美式战车头盔附风镜,并注意舱门上并未装置潜望镜。(原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原图注:1944 年 5 月 22 日拍摄。照片是从美制 M3A3 坦克尾端取景,可以看到车尾书写 "BAKER"(点心师)之昵称,车侧亦可见 U.S.A. 3027553 序号及三角形的涂装。两名佩戴美式坦克兵头盔、打绑腿的乘员手持美制 M1919A4 型 .30 口径机枪的三脚架,准备练习装甲兵下车战斗的场面。(原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原图注:照片中的主角是时任上尉(或少校)的蒋纬国。他佩戴美式坦克头盔、身着连体服并穿着皮鞋(装束与炮塔上的乘员相同),站立于美制 M3A3 坦克上。这表明蒋纬国将军曾亲自搭乘或参与该车的各项演训任务以积累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该车直接由美军移交,车前机枪尚未启用,同时车身左侧书写的 " 迅雷 " 二字格外醒目。虽然本张照片未注明拍摄时间和地点,但根据该车的各种迹象推测,可能摄于印度兰姆加战车训练中心。(原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原图注:1944 年 12 月 31 日拍摄于印度兰姆加。驻印军驾驶的美制 M3A3 坦克成一路纵队前往校阅场准备接受检阅。照片左侧战车上的菱形符号与车号 "10" 显示,这是战车训练班的车辆。另据照片英文说明,这些战车在拍照时已由驻印军战车第三营接收使用。(原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 1944 年 12 月 31 日拍摄。驻扎于印度兰姆加的战训班 M3A3 教练车(镜头正前方)上可观察到三种符号:
褪色成不明显的白色 "U.S.A 3027869",这是美军装备序号,表示这批战车原属美军装备;
白色 "T008217C" 是英军装备序号,说明这批战车又通过美国租借法案成为英军装备;
黄色几何图形则是这些战车由英军移交我国驻印军后所使用的符号。
此时,使用这批教练车受训的单位是驻印军战车第三营官兵,而先前受训的战一营、战二营官兵已结训并投入反攻缅北战场。画面显示战三营车辆整齐排列准备接受检阅,各车在车后及车侧均涂装战术符号,坦克乘员佩戴美式战车头盔在车前或坐或立待命中。照片左侧还可见其他车辆与佩戴英式钢盔的驻印军同时受检。(原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 1944 年 5 月 2 日,奔驰在丛林间(一说是中印公路)上的一辆驻印军 M3A3 坦克。从符号上看应是战一营第 1 连的第 16 号车。从乘员放松戒备的状况(有一人未戴钢盔,且驾驶开舱驾驶)的情况来看,此时该车正处于战线后方
▲原图注 :1944 年 3 月,中美联军与日寇激战于瓦鲁班,让日寇付出沉重代价。由美制 M3A3 坦克的车头正方形图案可知,该车为无线电代号 " 豆腐店 " 的战一营第三连 16 号车。注意炮塔上已装妥对空的 .30 机枪,车前瞻视孔已开,驾驶员已关闭舱门驾驶,机枪手已降低座椅高度,表示该车在进行步坦协同作战前,将 6 名佩戴英式钢盔的步兵运送到战地前缘。(原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原图注 :1944 年摄于缅甸孟拱(Mogaung)。战一营利用铁丝网包覆整辆坦克。(注:毛豆认为,此举是为了防止日寇使用磁性反坦克手雷,也就是俗称‘王八雷’的九九式反坦克雷对坦克发起攻击)鉴于该车两侧挡泥板皆已遗失,车前之上车架已撞到变形等迹象判断,该车此前已历经战斗。至于炮塔左侧附加的麻绳主要提供搭载步兵一个能用手拉的地方,车前机枪则套上 37 战防炮的炮弹纸筒,防止异物入侵。照片右边的驻印军战士正检视车侧铁丝网是否牢固。(原图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原图注:1944 年 4 月 26 日拍摄于缅北。一辆在孟拱河谷战场的美制 M3A3 坦克,根据机枪上方的白色三角形涂装推测,该车属于战车营营部连车辆。这也是首次看到几何图形出现在机枪手位置上,而非一般常见的车头中央。值得注意的是,车侧加装了铁丝网以防日军磁性地雷攻击,左侧履带也安装了爬齿以增强抓地力。车上 4 人中仅有一名驻印军成员,车旁并列着由驻印军驾驶的吉普车。照片右侧 6 人中间者为史迪威将军,正驻足观看该车。(原图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一张私人拍摄的纪念照。可以看到一名驻印军坦克手与美制教练车的合影,该车属驻印军战车训练班第 14 号车,同时注意车身左侧留有白色英军序号 T008236 C,代表该车先前属英军装备,后移交驻印军。画面左方另有一辆同型车覆盖帆布与其并列。
▲正在通过一条小溪的 M3A3 坦克群,坦克手却是白人面孔
▲战 3 连的一辆 M3A3 坦克。其炮塔侧面还加装了一挺用于杀伤步兵的 .30 机枪。一名头戴美式坦克头盔的乘员正快步经过该车
▲帐篷遮住了车体侧面,所以无法判断该车具体编号及所属单位。不过对坦克兵来说,他们的座驾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能遮风挡雨的 " 小家 "
▲战一营 2 连的 8 号 M3A3" 斯图亚特 " 乘员以及面对镜头微笑的坦克驾驶员。下面的这张照片还被某个知名网游做成了头像。该车的右侧挡泥板及前车灯已在先前的战斗中损毁,车长则通过车载无线电对外联络。
(未完待续)
本文参考资料:
1. 抗日陆军武备图志
2." 国史馆 "
3. 抗战机械化装甲部队画史
4. 美国国家档案馆
5."60 炮的部落格 "
最后还是要吐槽几句:至少我写、我所引述东西,都是有理有据。不像某些 " 历史自媒体 ",打着科普的名义挑动对立不说,还往史里掺私货。也对不起各位,最近收到的 ** 私信也实在太多。末尾的这篇 " 免责声明 " 也算是表面一个态度。谢谢各位粉丝的一贯支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