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烟雨氤氲着六朝文脉,金陵砖瓦见证着诗词风骨。2025 年 8 月 11 日至 13 日,一群肩负 " 燃灯 " 使命的儿童阅读教师汇聚南京,开启了一场关于母语教育与智能未来的深度对话。
这里,古典吟诵的悠扬与 AI 算法的低语交织;这里,思辨的火花在对教育本质的叩问中迸发;这里,一群 " 燃灯者 " 汲取着双重光源的力量,准备点亮更多童真的心灯。
1
诗韵金陵:以声音唤醒沉睡的灵性
开营伊始," 金陵诗语 · 家国诗心 " 的意境浸润全场。刘文颖、程娟娟老师以诗意的 " 神秘礼物 " 为引,迅速点燃了老师们的赤诚诗心。
诗词接龙间,《泊秦淮》的烟月,《乌衣巷》的沧桑,《石头城》的兴叹,在唇齿间流转,千年文脉悄然复苏。更令人沉浸的是 " 声音体验 ":学员们吟唱汉乐府《江南》的明快,诵读王昌龄《出塞》的雄浑,吟诵辛弃疾《村居》的恬淡,配合吟诵符号与手势,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古诗的温度与脉动。
主持人孔晓艳老师一语点睛:" 诗歌在每个人的声音与生命中,都能呈现万千气象。" 这是研习的起点,更是对阅读教学灵魂的叩问:唤醒感受,方得真味。
2
燃灯者之路:AI 时代的 " 高阶 " 修炼
在技术浪潮奔涌的时代,阅读教师何为?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高屋建瓴,勾勒《成为燃灯者:AI 时代高阶的儿童阅读教师》的进阶路径。徐老师强调," 点灯人 " 的模型并非一成不变,其研究领域需深化,理念分享需真诚,主持引领需智慧。
3
" 智阅 " 赋能:破解诵读教学的双重痛点
孔晓艳老师的《AI 应用下,儿童诵读课程如何教与学》专题讲座,直指传统诵读教学的 " 阿喀琉斯之踵 ":
痛点一:效果评估难(仅凭感觉,维度单一)
痛点二:教学设计耗时(篇目海量,精力有限)
亲近母语的解题之钥,是自主研发的" 小步智阅 "AI 应用:
➤ 诵读打卡 AI 工具:如同精准的 " 声音医生 ",提供声调、韵律、流利度、完整度等多维度科学评分与详细报告,清晰描绘学生成长轨迹,让进步 " 看得见 "。
➤ AI 教学设计助手:高效的 " 备课军师 ",快速生成高质量教案,更能根据教师反馈迭代优化,极大释放备课压力。现场体验环节,老师们惊叹于它的高效率和实用性。
4
诗教之境:从 " 打动 " 到 " 感发生命 "
古诗教案研磨环节,刘文颖、程娟娟、张静三位导师的点评鞭辟入里。教案亮点在于 " 精准切入 "" 重文化情感 "" 设计感发环节 ",但普遍存在过度分析、割裂文本、忽视整体感悟与单元关联的问题。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 " 感发 " 成为核心挑战。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静教授在随后的分享中,升华了诗教的目标 " 三重境界 ":
✅ 1. 音声之美(打动):让诗词的天然美感直抵心灵。
✅ 2. 意境之美(探索):引领学生潜入意象与意境的深层。
✅ 3. 思想感发(升华):终极指向 " 读人 " ——让诗歌感发生命,塑造精神品格。
施晓斐老师的实战微课《芙蓉楼送辛渐》,以 " 意象对比 " 和 " 方言吟诵 " 为亮点,生动演绎了如何实现从技巧到情感、从文本到文化的多维融合。
张静教授更寄语教师:" 保持真诚、活泼、新鲜的生命状态 ",才能激发孩子 " 真实的感受和表达 "。诗教,终是生命之光的彼此映照。
5
思辨之光:穿透文学迷雾的理性之刃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的《文学性课文的思辨性阅读》讲座,如同为老师们装备了一把锋利的 " 思维手术刀 "。他廓清 " 思辨本质 ",强调文学思辨的独特性,并指明四重路径:
✅ 1. 以自身体验奠基,铺就思辨起点;
✅ 2. 紧扣文本内容,思辨有据可依;
✅ 3. 借驱动性问题与认知冲突,撬动思辨发生;
✅ 4. 复盘思辨过程,优化思辨方法。
他特别提醒:" 思辨不等于抽象说教,情感体验是基础,话题设计要精准,问题链须有逻辑。"
《黑骏马》读书会与沉砂老师的专题讲座《AI 应用下的整本书欣赏和思辨性话题设计》,则提供了动物文学、儿童小说领域的范式设计与 AI 应用场景。
朱红波、刘敏、涂义红老师的案例分享,周益民老师的精准点评(话题要基于作品、促进深度理解、吸引儿童卷入;话题设计除了文学性,有深度,还要兼具趣味性),让理论落地生根。
6
实战淬炼:微课里的智慧交锋
付海亮老师主持的微课战场,火花四溅:
朱红波执教《黑骏马》:以 " 马生游历地图 " 梳理情节,围绕 " 幸与不幸 " 及其根源展开深度思辨。曾仕琼执教《城南旧事》:创意运用 " 快问快答 "" 认知地震图 ",激活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付海亮带来《小王子》:大胆引入 AI 视角,提出 "AI 能否被驯养?人类会被 AI 驯养吗?" 等未来之问,将经典解读推向哲学高度。
沉砂老师总结中的三要诀—— " 课堂语言干净、抓住生成、提升理达能力 ",舒凯、孔晓艳老师关于《如何上一节整本书思辨阅读课》的实践策略(" 还原真实 "" 对比阅读 "" 学会提问 "" 区分事实观点 "" 设计思辨问题 "),为实战画上精炼句点。
7
叩问本质:在杜威与经典中锚定方向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刘莘教授的《杜威与思辨性阅读》专题讲座,将视野提升至教育哲学高度。他剖析杜威思想的当代价值,阐释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原则,揭示阅读课程的深层本质。其提出的 "AI 时代提问 7 建议 ",尤为发人深省:
✅ 1. 情绪是问题之源
✅ 2. 鉴别事实与观点
✅ 3. 区分事物间关系
✅ 4. 理解隐喻及道理
✅ 5. 懂得说理和举证的重要性
✅ 6. 论证合理价值观
✅ 7. 保持对世界的开放心态
在《教育的本质》读书会上,学员们围绕 "AI 的教育角色 "" 民主的边界 "" 孔子与杜威的异同 "" 成长是自由生长还是社会化规训 " 等本质问题,与刘莘教授、心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伍松老师及同伴展开了激烈而深邃的思辨碰撞,直抵教育核心。
8
表达与启航:讲好故事,深耕研究
研修第三日,聚焦教师专业表达。刘颖老师在《讲好自己的故事》分享中,传授 " 写好讲稿 "(找共鸣、有温度、结构巧、身份明)与 " 讲好故事 "(熟练、真挚、控节奏、善停顿、强声音)的秘诀。
徐冬梅老师总结强调:" 真 " 是灵魂," 非理性 " 是温度," 口语化 " 是桥梁,最终指向 " 透彻思考,清晰表达,温和沟通,坚定行动 "。
经过各小组代表的激烈选拔,彭慧、杨艳、王晓玉等老师在 " 我的点灯人讲述 " 环节展示,她们用 8 分钟的真情故事,诠释了阅读如何改变生命。
9
深耕细研:课题之光点亮实践之路
研习进入深耕细作环节。曾娟、刘敏、张颖、雒曼、王蓓蓓、李静六位老师依次登台,汇报了各自聚焦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如同精心培育的种子,蕴含着实践者的思考与探索方向。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成尚荣先生亲临点拨,成为全场瞩目的思想灯塔。他以抽丝剥茧的巧思,聚焦课题研究的核心命脉:
➤ 概念澄澈:引导学员精准厘定课题核心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为研究奠定坚实根基;
➤ 视野前瞻:启发思考课题在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延展空间;
➤ 路径明晰:共同探寻将研究构想转化为落地生根的实践策略与操作路径。
成先生层层递进的提问与精妙点拨,如同在课题迷宫中点亮智慧之灯,引导学员层层剖析,直抵研究本质,极大地启迪了研究思路,廓清了前行方向,为这些扎根于实践田野的课题照亮了更为清晰、深远的道路。六位老师的课题汇报,在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厘清概念、前瞻视角、找准路径),找到了深耕的方向。
尾声:灯火的传递
证书与赠书,是荣光更是责任。程娟娟、曾仕琼等老师的研习感悟,沉砂老师主持的研习回顾,将三日点滴凝结成前行力量。徐冬梅老师以 " 燃灯者 " 之名深情寄语:" 一起向前。"
金陵三日,诗心与智光共舞,思辨与传承交融。这是无数盏心灯被点燃的起点。当这群带着光源的教师回到各自的天地,他们将以更丰厚的学养、更敏锐的思辨、更开放的姿态,在 AI 时代的洪流中,守护童心,传递诗性,持续点燃属于未来的、不灭的阅读之光。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