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6小时前
183型鱼雷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鲤鱼的武备志 Author 天空飞过一条鲤鱼

这篇文章是我做建模的时候收集的考证资料,本来纠结了很久,7月份该写什么,想来想去也没什么特别有深度的内容,就拿这些建模时的边角料拼凑出了这篇文章

之前建模的时候也没想过会写这个,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才想起来7月份没啥内容可以写的,只能拿这个出来滥竽充数了,写的比较粗糙,将就着看吧

历史背景:

关于设计者的简单介绍:

全名帕维尔·古斯塔沃维奇·戈金斯(Pavel Gustavovich Goykis),1889年10月20日(旧俄历11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彼得罗科夫省,现属波兰领土,德裔移民家庭,他的父亲叫Kommersant Henry Goykis,母亲Matilda Goykis,这本来是在德俄两地倒卖自行车的二道贩子家庭,刚好赶上了汽车工业的时代红利,直接摇身一变成富商了,9岁那年,他的父母在进货途中因为车祸去世,他在律师指定的监护人家庭长大,1907年从华沙的市立中学毕业,之后考入喀朗施塔德海洋工程学院,1911年毕业,成为商船"苏德罗斯特"号的实习海员

1912年,他以造船工程师的身份加入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参与了"玛利亚皇后"号战列舰的下水舾装工作,该舰属于战前服役的"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的变体,牺牲了航程和航速,换取更好的装甲防护,"塞瓦斯托波尔"在苏联建立后更名为"甘古特"级

在参加战列舰舾装工作的同时,他还报考了彼得格勒海军学院,但因为赶上一战的爆发,后续学业被迫中断

驶出造船厂的"玛利亚皇后号"战列舰,同级舰共建造三艘,分别被命名为"玛利亚皇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女帝叶卡捷琳娜",按照首舰命名的原则,该级舰被统称为"玛利亚皇后"级,这三艘战列舰归属于黑海舰队,以塞瓦斯托波尔作为活动母港,1917年十月革命时,为了尽快稳定国内局势,列宁未照会英法美等国,单方面与德国签订了媾和条约,即后来的《布列斯特和约》,和约解放了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导致西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是后来英法等国派遣干涉军试图干涉苏俄内战的主要诱因:因为当时一战什么时候结束还是个未知数,英法需要俄国在东线继续打这场战争

1916年6月20日,正在港口停泊的玛利亚皇后号舰内不明原因起火,舰体前部1号主炮塔的弹药库被点燃,导致弹药殉爆,最后自沉于港内,1917年10月,残骸被捞起,剩余三座完好的主炮塔被回收利用,改成了陆地防御炮台,用来加固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工事群,残存的舰体在1926年被拆解,剩余两艘同级舰的命运如下:

按照和约规定,停泊于塞瓦斯托波尔港的黑海舰队所有舰船应该移交给德国海军,但俄国人赶在和约生效前把船驶出了军港,两艘战列舰带着9艘驱逐舰趁夜逃到了新罗西斯克港,然后德国人恼了,威胁俄国方面要么交舰,要么打进新罗西斯克,最后"亚历山大三世"向德国人投降、"叶卡捷琳娜"则被己方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以免资敌,一战结束后,唯一幸存的"亚历山大三世"成了法国战利品,该舰驻泊于法国控制下的比塞大港(位于突尼斯),苏联方面也曾派遣海军技术人员登舰检查技术状态,但法国方面要求苏联必须支付军舰在港口锚泊期间的港务费才能将军舰开回自己国家,苏联无力支付赎买费用,最后被拆解

俄国单方面退出战争后,他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18年10月,他负责领导新组建的波罗的海造船厂,担任实际上的一把手,在企业层面 ,他推广焊接技术,淘汰铆接技术,显著缩短了船只建造周期

1930年12月,船厂部分中层管理人员虚构开支、贪污挪用并私分国家拨款的丑闻被曝光

1931年4月30日,因为驭下不严,苏联最高法院以渎职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在格别乌领导下的OKB-2犯人设计局服刑

跟他成为狱友的还有两位名人:一位是后来成为苏联元帅、兼任波兰国防部长的罗科索夫斯基;另外一位是苏联海军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师: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佩雷古多夫(Vladimir Nikolaevich Peregudov)

Vladimir Nikolaevich Peregudov,生于1902年6月28日,卒于1967年9月18日,SKB-143设计局总师(1974年更名为"孔雀石海洋工程设计局"),主持设计了645型核潜艇、627型核潜艇,与后来的天青石和红宝石设计局并称为苏联海军潜艇设计领域的"三驾马车"

1932年1月2日获得假释,出狱后被调往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当地的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造船厂任职,但是职务从原来的副厂长降职为部门经理,主管船只动力系统,也就是轮机部门的建造工作,1934年10月,苏联海军开始筹划基于"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改良型驱逐舰,设计代号"38工程",首舰明斯克号在列宁格勒北方造船厂建造,后续的二号和三号舰将在黑海造船厂建造分段,然后通过铁路运往阿穆尔河造船厂组装

38型驱逐领舰,同级舰共计三艘:首舰"明斯克"号、二号舰"第比利斯"号、三号舰"巴库"号(原名基辅号,1940年更名为巴库),按照首舰命名的原则,该级舰也被称为明斯克级

阿穆尔河造船厂在当时属于新建造船厂,缺乏专业人才和船只建造经验,这两艘驱逐领舰的订单就是为了给工厂送经验,三艘舰分别于1939年2月、1939年7月和1940年12月建成,其中明斯克号划归波罗的海舰队,第比利斯和巴库号划归太平洋舰队

戈金斯本人也有幸参与了第比利斯和巴库号的建造工作,作为轮机部门的负责人,他大胆革新了船只建造流程:他主张在船台上直接安装动力系统,而不是下水以后再安装

这种打破常规的僭越行为给他带来了麻烦,在38型驱逐舰建造工作正式开始后的两个星期,他再次被逮捕

这次逮捕是为了执行"10年有期徒刑"的判决,直至1948年7月被释放,在监狱关押期间他还主持了D-4鱼雷艇的研发任务

由于二战对苏联国防工业造成的破坏,二战后的苏联实际上无力建造驱逐舰级别以上的大中型水面舰艇,短时间要想扩充海军规模最现实的方法就是建造大量中小型舰艇,而在不同用途的各类中小型舰艇中,鱼雷艇则被认为是其中效费比最高的方案

1949年10月22日,时任苏联造船工业部部长格列戈里亚德签发了一份命令,要求在列宁格勒北方造船厂的基础上组建"第五号特别设计局",缩写SKB-5,专门设计具备远海活动能力的鱼雷艇

这家设计局在1967年更名为"金刚石中央海洋设计局",这个设计局在后世以设计鱼雷快艇、导弹快艇、护卫舰和气垫船而出名,最近的作品是20380型"守护"级护卫舰

设计局大楼(上)和设计局标志(下):

设计局成立伊始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鱼雷艇,但此时的设计局还是一个空架子,领导班子还没搭建起来,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最关键的是,业务能力拔尖的都有正事要忙,没有一个是赋闲在家的

除了刚巧"刑满释放"的戈金斯

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计划供应的,每个人靠工作换取生存必需品,失业等于无法生存,所以戈金斯本人其实也很着急

戈金斯这边需要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海军装备委员会对于他的个人履历也算是相当满意的,唯一的政治污点是这人蹲过两次监狱,但是话又说回来,苏联那些有名有姓的设计师,有一个算一个,谁没进过监狱呢?

两边就这么一拍即合,海军装备委员会作为项目的招标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原则上只要求满足火力和续航能力两项指标,其他指标都可以为此让路,只是对研发进度和时间上卡的比较紧,最迟要在1950年12月18日以前,也就是斯大林72岁寿宴之前看到第一艘船下水测试

根据二战中G-5和D-3鱼雷艇的使用经验,G-5采用的后抛式鱼雷需要鱼雷艇以最高航速前进,这对于艇体的航行稳定性有很高要求,在一些风高浪急的水域只能被迫放弃攻击;而D-3采用的侧抛式鱼雷则会把鱼雷艇夹在中间,在发射后有一段"原地僵直"的时间

两种鱼雷艇装备的12.7mm机枪的自卫火力贫弱,也无法起到压制作用,当鱼雷艇射出鱼雷,开始转弯并试图脱离接触时,布置于艇首的炮塔射界受到阻碍,无法为后半球提供支援,这导致鱼雷艇在撤退途中缺乏还手的能力

二战后下水的初代鱼雷艇——123型"共青团员"级鱼雷艇,摒弃了落后的后抛式和侧抛式设计,采用前射式鱼雷管,鱼雷直接向航线的正前方发射,但这一型号的鱼雷艇自持力不够,而且只安装了后部炮塔,无法攻击前半球的目标

新型号鱼雷艇应当同时兼顾两种设计的长处

除了装备鱼雷作为主要武器之外,还应该安装口径在23~37mm之间的火炮作为副武器,副武器应当具备连发射击的能力,为了兼顾首尾两个方向的火力压制需求,应当至少装备前后两座炮塔

在满足火力条件的同时,鱼雷艇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海上自持能力,以方便深入远海作战,不仅要有能力保卫本国的海上专属经济区,还要有能力侵入日本、挪威、瑞典等海上近邻国家的领海线,如果与这些国家爆发战争,第一时间就要承担破坏交通线、监视敌方舰队动向、袭击敌方驻泊港口的任务

在综合了以上诉求后,设计代号183工程的大型鱼雷艇方案逐步成型,后来称为"布尔什维克"级鱼雷艇

首艇于1949年11月30日下水,经历了水密性能测试、航行稳定性测试和航速测试,测试地点费奥多西亚

以测试结果为基准,对外披露的公开数据如下:

标准排水量56吨,满载排水量66.5吨,船身长度25.4米,宽度6.2米,高度3.02米,水线高度1.25米

采用木壳船体,主要建造材料是松木和桃心花木,外覆7mm厚的钢材,这层钢材主要起到防水、防止船蛆的作用,钢材标号AK-14,这种钢材跟PT-76水陆坦克使用的2P装甲钢属于同一个东西,但由于厚度不足,没有防弹的能力

艇上人员标准编制包括12名水兵和两名军官,共计14人,还有一种16名水兵+4名军官,总计20人的超额编制

从船头到船尾,被分割为八个隔舱,彼此有水密门隔断,相邻两个隔舱进水的情况下船仍然有富余的储备浮力,不至于沉没

第一个隔舱作为楼梯间,它是从甲板进入船身内部的唯二通道,还有一个通道开口位于艇尾,尾部通道主要用来给油箱加油

在航海舰桥位置其实还有一部梯子可以进入船身内部,但是这个梯子平时是作为军官专用通道使用,与中国军队讲究官兵平等的风格不同,苏联的军官与士兵之间是存在明显阶级壁垒的,彼此不能使用同一间食堂、不能共用同一条进出通道,任何僭越行为都被视作违反军纪,这是从沙俄旧军队继承而来的传统

第二个隔舱是艇首的水兵住舱,这里有8个可以折叠的吊床,可以让水兵分成两班轮换休息,床铺折叠后也可以作为士兵食堂使用

第三个隔舱作为厨房、储物间和厕所使用

第四个隔舱是两名军官的住舱,也可以充当会议室和军官食堂使用,这个住舱还有一个保险柜,保险柜里面存放有四支步枪、两把手枪和12枚手榴弹

第五个隔舱是前部发动机舱,这里面容纳了两台柴油主机,左右并列布局

第六个隔舱是后部发动机舱,这里面容纳了另外两台柴油主机,左右并列,但位置稍微靠后一点,

四台柴油主机采用前二后二的布局,彼此错开布置,这样可以防止船身某一个舱段被击中导致动力系统全部瘫痪

第七个隔舱是柴油机的油箱,油箱分为左中右三个,三个油箱加满时总共可以携带10.3吨柴油,使用的柴油牌号D2,这种柴油在苏联解体后,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现在仍在使用

第八个隔舱是备用操舵室,仅在电动舵机失效的情况下使用,这里还存储了备用的25mm弹药

每次出海的自持力3~5天,由于艇身抗风浪的能力较差,在出海后不能进行海上横向补给,只能返港补给

航海舰桥:

航海舰桥位于船体中部,这里包含操舵设备、航标灯(左红右绿)等航行相关设备

航海舰桥除了基本的航线规划之外,还要负责解算目标与自己的航向、航速和距离变化率,为后续发起鱼雷攻击提供必要的前置条件

为了满足信息采集的需要,航海舰桥上还有一块雷达显示屏,但当时的自动化水平有限,仅能自动获知目标的航向和距离信息,速度和距离变化率依赖手动演算,使用的瞄准机构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套带有刻度,可以滑动的机械计算尺

这个东西是从德梅里克计算器发展而来,属于机械式计算机的一种

TTKA-53-183鱼雷管:

TTKA源自俄语"鱼雷发射管/Торпеда трубка"和"艇/Катера"两个单词的组合,过去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无论你是渔船、帆船还是桨帆船,凡是能在水面航行的船只在俄语中都被笼统的称呼为"Катера",近代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船只根据排水量的大小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这种笼统的描述在官方的往来文书中可能出现理解上的歧义

为了规范行文标准,苏联海军以500吨为界限,规定了不同用词的适用范围,排水量≤500吨的统称为"艇/Катера",>500吨的统称为"舰/Корабль"

53表示鱼雷直径533mm,183表示此鱼雷管适配于183型鱼雷艇,用来发射53-39型直航鱼雷

鱼雷管向上抬起3°仰角,这主要是因为鱼雷艇的甲板被设计成了前高后低的斜面;相对更低的尾部便于布设水雷,相对更高的前部甲板可以防止高速航行时舰首上浪,鱼雷管也没有正对着船头方向,而是向左右两侧的舷外偏斜了6°,所以当你从正前方观察会发现鱼雷管斜向船体两侧

与潜艇采用的压缩空气发射原理不同,鱼雷艇采用的是火药燃气,在发射前需要先装入一个金属药筒充当击发机构,金属药筒的装填位置如箭头所指,内含800克发射药,火药燃烧产生的膨胀压力将鱼雷推出发射管,这种发射方式的好处是不需要专门布置一台空气压缩机,不占用船内空间,适合鱼雷艇这种体积紧凑的快艇,坏处是发射时会产生大量视觉可见的烟雾遮蔽视线

水雷:

在鱼雷发射管和航海舰桥之间有两条蜂腰形的轨道,从船体中部一直延伸到船尾,呈左右对称布置,这两条轨道作为水雷的布设滑轨使用,正常可以携带8枚水雷,超载可以携带最多12枚水雷,但这种情况下无法携带鱼雷,只能当纯粹的布雷艇使用

水雷的布设深度在12米~263米之间,布雷间隔35米,可以用来炸水面舰艇,也可以用来炸潜艇

艇上可以搭载KB-3或者AMD-1-500,两种水雷中的任意一种

KB-3属于沉底锚雷,1940年服役,水雷的雷体外观近似于一个胶囊形,两头呈半球形,中间则是圆柱形,结构剖面图如下:

其中数字9是防止误炸的保险机构,使用糖块作为安全保险,糖块在水中完全溶解时,安全保险即可解除,此时水雷处于触之即炸的状态,根据水温不同,溶解需要耗时10~20分钟不等,数字8是五个沿着圆周分布的接触式引信,数字6是非接触引信,数字2是可以调节长度的锚链

这个胶囊形的雷体重量在900公斤,其中装药230公斤

整枚水雷质量1065公斤,包括方块形的沉箱在内

在布设时,下方的箱体会沉入海床作为锚点,上方的雷体则悬浮在水中,两者间通过锚链连接,防止水雷在洋流冲刷下出现漂移

水雷不会漂浮于水面,而是沉浸于水下一定深度,因为水具有不可压缩的特性,水下爆炸比水面爆炸的破坏力更大,二战时主要使用磁感应来探测目标,二战后发展出了声学引信,如果遇到装备了猎雷具的扫雷艇,碰炸式引信可以作为前两种引信失效时的备用手段

AMD-1-500原本是作为航空布设水雷设计的,1942年开始服役,搭载于伊尔-4T鱼雷机,为了减少飞行阻力,整体呈头部削尖,尾部钝圆的子弹头外形,在飞机上使用时,空投高度限制为300~600米,速度限制300公里/每小时,整枚水雷重量500公斤,装药300公斤,炸药牌号TGA,这种炸药由50%TNT、34%乙基环己烷、16%铝粉构成

尽管初始设计是航空布雷,但它也可以通过潜艇鱼雷管或者水面舰艇的滑轨布设,它也是沉底锚雷的一种,只是考虑到飞机投放时的安全问题,取消了锚链设计,布设时整个水雷沉于水下,受到磁感引信作用距离的限制,最大布设深度不能超过30米

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被布置于鱼雷发射管的后方,通过一根钢索固定在一个半月形的滚落架上,左右各六,一共有12个深水炸弹滚落架,在解开系留钢索后,深水炸弹可以凭借重力自行滚落到水中,不过由于鱼雷艇缺乏反潜用的声呐,无法探知水下潜艇的确切位置,需要与猎潜艇配合才能反潜,单艇作战时只能攻击处于浮航状态的潜艇,

可以使用两种深水炸弹:BB-1或者BM-1

深水炸弹BB-1(上)和BM-1(下)

每一枚深水炸弹的总质量165公斤,其中装药135公斤,在水中下沉速度2.5米/每秒,对潜艇的杀伤半径2.5米

烟幕弹:

除了深水炸弹之外,鱼雷艇上还可以携带MDSh或者BDSh-5发烟罐,用于释放烟幕,

这种发烟罐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每个发烟罐质量40~45公斤,长度487mm,在最理想的无风条件下,烟幕持续时间8分钟,长度350米,高度17米

通常携带四枚发烟罐和八枚深水炸弹

雷达设备:

最初装备的是一套名为"Zarnitsa"的雷达探测系统,可以同时监视水上和空中目标,天线辐射功率80千瓦,工作在J波段,厘米波,对驱逐舰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14公里,测距误差±255米,角度误差±2°;对轰炸机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11公里,距离误差±157米,角度误差±20°;对上浮状态的潜艇,探测距离5公里;对潜望镜深度的潜艇,探测距离3.7公里;无法探测下潜状态的潜艇,存在315米的近距离探测盲区

雷达被集成在一个可以向后折叠放倒的桅杆上,雷达显示器样式如下:

这套雷达开发于1946年,但装备部队是在1949年

1959年起,所有还在服役的183型鱼雷艇开始换装新型号雷达,新雷达被称为MR-102"俱乐部",这个雷达也装备了后来的205型导弹艇和206型鱼雷艇

两种不同雷达的外观差异如下图:

2M-3舰炮:

在鱼雷艇的艇首和艇尾各安装了一座小口径自动火炮,作为船员组的近距离自卫武器,由一个半开放的炮塔围壁和两门口径为25mm的110-PM自动炮组成,两门火炮上下排列,俯仰角-10~85°,水平射界左右各120°,单门炮射速270发/每分钟,炮塔围壁厚度4mm,不防弹,只能抵御破片,

炮塔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液压驱动,炮手通过一个双手握持的手柄控制火炮的俯仰和方位角

接通液压的情况下,俯仰速度70°/每秒;旋转速度40°/每秒;如果液压系统故障也可以切换为手动模式,通过俯仰手轮和方位手轮控制炮塔,俯仰速度降低至15°/每秒;水平速度25°/每秒

身管长度是口径的79倍,适配25×218mm炮弹,使用的弹种包含BR-85穿甲曳光弹和OZR-85高爆曳光弹两种,两者按照4比1的比例混装在同一条弹链上,通过一个容量为65发的弹链箱供弹,前后两座火炮总共备弹4000发,其中的1000发就近储存于炮位上,剩余3000发储存于船尾的备用操舵室,每门火炮需要至少两人操作:一人射击,一人装填弹药

炮手通过下面这个KMT-25游丝瞄准具射击空中目标,它只能追瞄飞行速度低于150米/每秒的空中目标,在和空中目标交战时,射程2400米,射高2000米;和水面目标交战时射程4000米

包含火炮、弹药、俯仰和旋转机构在内的整座炮塔总质量1.5吨

火炮的设计由努德尔曼领导的OKB-16设计局负责,而包含火炮在内,整个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布局是由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哈里金(Alex ander Sergeevich Kharykin)领导的OKB-43设计局负责,除了2M-3这个炮塔之外,这哥们还主持设计了2M-5、2M-6、2M-7和2M-8炮塔

从上往下:14.5mm 2M-5、2M-6、2M-7和25mm 2M-8,其中2M-8仅装备于潜艇

613型潜艇装备的2M-8

1950年2月21日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负责生产它的是535号工厂,这家工厂位于图拉

动力系统:

安装四台M-50F柴油机作为动力,巡航速度34节,航程600海里;最大航速44节,航程520海里;经济航速14节,航程1000海里

设计上强调远洋能力,一方面是苏联海军缺乏大中型舰艇,只能让快艇去执行原本属于护卫舰的任务;护卫舰则可以从原本的护渔护航任务中解放出来,与驱逐舰或者巡洋舰组成"存在舰队"

另外一方面是苏联与周围一些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在争议海域,出动巡洋舰这样的中大型水面舰艇可能引来目标国家的强烈反弹,但如果只是出动鱼雷艇,外交和舆论层面的反应就会小很多

比如日本和苏联在北方四岛的归属权上存在争议,如果从海参崴出发,鱼雷艇的航程就足以覆盖整个日本列岛,这是在警告日本人:别惦记北方四岛,不然我会出手揍你的

冷战时期的波兰和丹麦之间也有一座小岛,名叫"博恩霍尔姆",主权属于丹麦,但因为靠近波兰海岸线,成为波兰空军飞行员叛逃的理想地点,为了招揽更多的变节者,丹麦考虑在岛上修建一座机场专门接纳叛逃的飞行员,波兰则多次阻挠和驱离搭载有工程装备的丹麦船只,在这些边界争议地区,鱼雷艇具备以小博大的能力,以不到100吨的体量,完全有能力击沉对方1000吨以上的舰艇,迫使对方不敢投入高价值船只,只能维持在双方小艇互殴的层级

12缸1200马力柴油机,一共装备四台,合计输出4800马力,每台柴油机与一台1千瓦发电机相连,在提供前进动力的同时为船上电气设备供应电力,在柴油机全部宕机的情况下,还有一台独立的12.5千瓦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这个发动机还有个变体叫M-50T,T表示Танк,参加了IS-7重型坦克的发动机方案选型

IS-7在研发阶段尝试了四种不同的发动机方案:包括2V16、M-50T、TD-30和TD-12,四种发动机各有各的问题:2V16首先装车,然后它碎了,物理意义上的碎了:齿轮的齿圈全部被打掉、曲轴变形、发动机缸体开裂、气缸活塞的密封圈失效,这辆重量接近70吨的坦克对于发动机从业者来说就是地狱难度的开局

两辆安装了TD-30发动机的IS-7通过了测试,但发动机寿命只有150小时,未达到300小时的要求;

五辆安装M-50T的IS-7只有一辆通过测试,发动机寿命84小时;

TD-12未能实装,但它后来被用在T-62的其中一款样车——140工程上

四台柴油机带动四具三叶螺旋桨,产生向前航行的动力,螺旋桨的桨距不可调,采用四桨四舵的配置,

每具螺旋桨都有一个表面积1.2平方米的电动舵机用来转弯,由于舵机尺寸较小,低速转弯时的舵效比较差,

183型鱼雷艇的生产工作自1950年开始,至1960年结束,累计建造了674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183鱼雷艇的基础上,苏联人还搞出了各种功能和用途不同的平行方案

其中有拆除鱼雷管,改成猎潜艇的方案:

拆除鱼雷管,增设两座BMB-2深水炸弹抛射器,设计代号199工程,深水炸弹携带数量增加至36枚,总共建造了52艘

有安装四条鱼雷管的183U:

这个方案只停留在纸面上,但这个四条鱼雷管的设计后来在206型鱼雷艇上得以复现

有安装燃气轮机的183TK:

由于燃气轮机对进气和排气流量有更大的要求,这个型号多了一根烟囱,1955~1957年间建造了25艘,航速从原来的44节提高到50节

有拆除武器,改成指挥船的183Sh:

主要作为鱼雷艇支队的海上流动指挥所、以及高级领导人视察鱼雷艇支队时的检阅舰使用,背景中是一艘1134A"金雕"级巡洋舰,没看到舷号,不确定是哪一艘

还有安装了P-15白蚁反舰导弹的试验型号,称为183E

这艘试验船只建造了一艘,舷号831,它的直接后代就是后来的183R导弹艇,在试验阶段,导弹是直接裸露在外的,没有采用后来那个恒温恒湿的发射箱结构,导弹与甲板存在12°的发射夹角,后来统一改为11.5°

主持了183E试验船,以及后来183R导弹艇的开发和相关实验的是下面这位老爷子: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尤赫宁(Evgeniy Ivanovich Yukhnin,生于1912年,卒于1999年),以183R导弹艇为开端,他后来又主持了205、1234和1241型导弹艇,因为职业生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导弹艇、水翼导弹艇,所以他也被称为"苏联导弹艇之父"

导弹艇的内容就不说了,就这样,全文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