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6 日晚 10 点,小米汽车首款 SUV 车型 YU7 正式开启下定。短短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辆,1 小时飙升至 28.9 万辆,18 小时锁单量定格在惊人的 24 万辆——这一数字相当于小米 SU7 上市 13 个月的总销量,或是特斯拉 Model Y 去年在华销量的一半 。然而,狂欢背后,长达 57-60 周(约 14 个月)的标准版交付周期,却成了竞品虎视眈眈的突破口。一场围绕订单的 " 截胡战役 " 悄然打响。
小米 YU7 的交付周期已突破行业警戒线。根据小米汽车 APP 最新提示,标准版需等待 53-56 周,顶配 Max 版最快也需 33-36 周。这意味着首批锁单用户需等到 2026 年才能提车,而新下订用户周期更长。这一时间差引发用户焦虑:北京车主面临车牌指标有效期不足的窘境,若延期提车不仅指标作废,明年还需多缴购置税;退订则损失 5000 元定金 。此类 " 两难困境 " 为友商创造了精准狙击的机会。
多家车企迅速推出针对性政策。蔚来上海门店明确表示,购买蔚来车型可全额报销 YU7 的 5000 元定金;选购子品牌乐道需店长审批,但也覆盖 5000 元;萤火虫车型则补贴 2000 元 。阿维塔更进一步,除定金报销外,还承诺赠送车辆保养服务及 32A 充电桩 。极氪与智己的策略则呈现地域化差异:湖北极氪直接报销定金,四川则转为积分奖励;长沙智己支持定金抵扣,西安门店则将款项转为全国通用电卡 。
这场 " 截胡 " 行动早有预兆。阿维塔曾在 4 月启动 " 凭友商不可退订单凭证最高补贴 5000 元 " 活动,彼时 YU7 尚未发布技术细节 。而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品牌亦加入战局,对 S7、R7 车型提供定金补偿,问界 M8 甚至出现隐性补贴案例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品牌销售已深入社交平台 " 挖角 " ——在小米锁单用户的评论区指导退订流程,甚至伪装成潜在客户在小米门店周边 " 蹲守 " 。
面对攻势,特斯拉却以科技实力差异化破局。在 YU7 引爆市场的两天后,特斯拉官方发布视频:一台 Model Y 从得州工厂出发,通过完全自动驾驶(FSD)行驶 30 分钟抵达客户家门口,全程无驾驶员干预 。这一炫技式的 " 无人交付 " 直击 YU7 与 Model Y 重叠用户的科技诉求,以品牌壁垒化解价格战风险。
交付周期的拉长催生了灰色产业链。闲鱼等平台涌现大量 YU7 订单转让,溢价与交付时间紧密挂钩:Max 版因周期较短成为黄牛首选,收购价约 4000 元,转售价高达 1.7 万 -2 万元;标准版因交付不确定性遭冷遇 。黄牛炒作进一步挤压真实车主提车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产能瓶颈则是小米的 " 阿喀琉斯之踵 "。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仅 15 万辆,且需兼顾 SU7 生产;二期工厂预计 7 月投产,年产能同为 15 万辆 。即便产能利用率冲至 200%,年产量仅 30 万台左右——24 万锁单量已透支二期工厂至 2027 年初的产能 。供应链人士测算,若一期工厂协同生产,消化现有订单仍需 10 个月 。为破局,小米正加速扩产:北京亦庄三期工厂地块已竞得,武汉、上海新基地亦在规划中,但远水难解近渴 。
这场订单争夺战揭示了行业残酷现状:在新车上市窗口期,产能交付能力与产品力同等重要。小米 YU7 以 " 高配低价 " 和生态体验重构了对标 Model Y 的叙事逻辑——雷军在发布会上淡化参数比拼,转而强调零重力座椅、晕车舒缓模式等场景化体验 。其成功印证了市场对智能化与情绪价值的双重渴求。然而,产能短板让部分胜利果实被竞品蚕食。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行业竞争范式转变。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加惨烈,开年超 30 家车企卷入降价潮,从 "0 首付 +5 年 0 息 " 到直降数万元 。YU7 的爆发加速了行业洗牌:若其交付口碑稳定,可能重塑 25 万级 SUV 格局;若事故或延期引发舆情,则给友商反扑机会 。正如业内观察者所言:"友商的第一波反扑必然是价格战与权益升级,多个车型的降价预案早已备好。"
小米 YU7 的 24 万张订单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新势力冲击高端的巨大潜能,也暴露出供应链管控的致命课题。当蔚来的定金报销、特斯拉的无人驾驶、阿维塔的充电桩礼包纷纷成为截胡武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从参数配置的明争,转向产能、服务与用户运营的暗战。对小米而言,二期工厂的产能爬坡是一场 " 马拉松式大考 ";对其他车企,YU7 的爆单则是刺向舒适区的利刃——若不能以差异化科技或极致效率构筑壁垒,则难免陷入补贴换订单的消耗战中。这场由交付周期引发的订单迁徙,或许正是 2025 年车市淘汰赛的缩影:胜负不在发布会聚光灯下,而在工厂车间与用户等待的漫长时间里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