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刚过几天,西安的温度就飙升到三十几度。祥哥聚会完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腿被烫出一道十几公分的伤口。
他十年前因一场矿难被砸到胸椎,导致重度肢体残障。受伤后皮肤格外敏感,接触超过 35 度的物品就可能被烫伤;但神经受损、没有痛觉,又让他感觉不到烫伤的发生。他们猜测可能是被轮椅烫的,轮椅扶手的铁板本就容易吸热,行驶过程中跟轮子相互摩擦,升温很快。
为了减少烫伤,残障伙伴会用一小包卫生纸隔热,或者在轮子手推的地方套上保护套
这种情况属于低温烫伤,在残障人群里时有发生。今年的高温天来得格外早,张温担心,残障伙伴们今年被烫伤的次数可能更多了。她过去一直从事与气候相关的公益活动,这几年与残障群体的接触让她意识到,气候变化给残障人士带来了更多的障碍和风险,但他们却常常被遗忘了。
控水、不出汗与低温烫伤
张温第一次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在一个不那么好的天气里。
当时,她在地铁口遇到一群坐轮椅的人,他们因为一个活动聚集在此。那天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等雨下起来时,张温注意到,他们有的人因为肌肉萎缩,没力气撑伞,有的则没办法自己穿雨衣,需要旁边的人帮忙。张温默默把自己的伞往一位残障伙伴那边挪了挪。
她后来知道,残障朋友出门前都会特别仔细地看天气预报,但哪怕有预报,撑伞、穿雨衣对他们来说仍不似普通人做起来那么简单。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高温、暴雨、极端天气频率增加,他们还会面临什么困境呢?
在自然之友 " 玲珑计划 " 的支持下,张温从去年开始访谈西安及周边地区的肢体残障人士,收集他们面临的气候问题。
张温与携手关爱服务队的伙伴们进行访谈
残障包括六个类别情况: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精神,有的人还经历着多重残障。张温联系的基本为一、二级肢体残障(一级为最严重),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所有日常活动,出行大多要靠轮椅。这些残障伙伴的具体情况不一,有的住市里,有的在附近城镇,有的从小生病,有的则是成年后才因故致残——但无一例外,出门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挑战。
在张温了解的残障伙伴里,如果第二天要出门,他们通常从前一天晚上八九点开始就不再喝水,甚至还会用开塞露或含有泻药成份的药,清空肠道内容物,尽量避免在外上厕所。尤其对于不能站立的伙伴,目前的无障碍厕所仍有诸多不便。控制饮水,已经成了他们出门的习惯。
天气一热,控水带来的问题就变得严重,不仅嘴唇干燥到起皮,还有可能导致缺水、中暑、热射病等。
排汗能力下降,是夏天出行的另一个障碍。高位截瘫患者自受伤部位以下,排汗功能受损,有的伙伴甚至完全不能出汗。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分流失,但排汗也是调节体温的过程,不能出汗加剧了他们外出中暑的风险。
从前年开始,西安地铁里划出了纳凉区
开头提到的低温烫伤,在残障人群中也很常见。残障伙伴一般对温度更加敏感,普通人觉得适宜的温度,对他们来说就有可能过高。但与此同时,皮肤感知功能减退,又导致他们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烫伤。
出行的轮椅、用来保暖的热水瓶、泡脚的热水,都有可能导致低温烫伤。高位截瘫的雪丽平时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去年冬天,她在一次志愿服务后觉得身体格外冷,担心被冻伤,她赶紧用两层保暖衣包裹的热水瓶取暖,结果却因为没有痛觉反而发生了低温烫伤。
刚了解低温烫伤的时候,张温还问过雪丽一个很是健全人视角的问题:" 这肯定很疼吧?"
没想到雪丽笑笑地说:" 不疼啊,我没有痛觉。"
出门是一种刚需
除了高温,其他天气状况也会造成出行障碍。比如下雨天,一手打伞一手控制轮椅比较危险,残障伙伴通常会到地铁站躲雨,但路面湿滑也会增加轮椅翻倒的危险——这还没有涉及暴雨洪灾的状况。
打车有时也很难。有的轮椅太大,得打面包车才行;有时还会被拒载。一位残障伙伴在紧急就医时打车被拒载,投诉后平台仅仅是免了她的车费,拒载的情况却仍有发生。
为了方便,残障伙伴们往往都选择自己用轮椅出行。张温认识的老范就是这样,他平时往返于西安和兴平之间做志愿服务,二十几公里的路基本靠开电动轮椅。夏天他会随身带几瓶常温水,太热了就往身上淋一淋,或者把弄湿的毛巾搭在身上降温——这是他从残友那儿学来的方法,一定得用常温水,冰水可能会导致冻伤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冬天太冷他就戴雷锋帽、贴暖宝宝,再在怀里揣一个热水瓶。
接触残障伙伴之后,张温对无障碍设施也更加留意。这是圆明园门口的无障碍通道,轮椅可以通过,而电动车转弯半径大则会被挡住;但与此同时,张温也发现了很多 " 有障碍 " 的无障碍设施
张温说,接触残障伙伴之后,她突然觉得大街上的残障人群好像变多了。这一方面可能是无障碍设施进步,更多残障朋友能出门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她开始 " 看见 " 他们了。
但很多时候,残障人群仍然没有被看见。
全球估计有 13 亿人患有严重残障。在我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3 年底,我国残障人群总数为 8591.4 万人,相当于每 16 个人中就有一位残障人士。在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里,大家已经开始关注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面对高温及自然灾害的困境,但对残障人群的关注却仍有诸多空白。
有人会说,既然残障人士出门这么麻烦,那干脆别出门就行了。
但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由不了解和想当然而催生出的傲慢。很多时候,残障伙伴们不得不出门——有的人需要去医院复查和拿药,有的得外出赚钱。她走访的伙伴里,有人每天在华清宫外摆摊,有人开车载客,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
张温访谈的残障伙伴吕海伟,每天都会自己带着这些物品、自己搭乘地铁去华清宫外摆摊
他们也渴望出门。
重度残障者很难找工作,有的人甚至在床上躺了十几年。出门对他们来说,不仅是消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更像是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天气太热该怎么出门呢?他们有时会去坐地铁,地铁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也不怕日晒雨淋。有时他们就在商场里待着,等商场关门了又转战河边,据张温所知,西安的灞河、渭河、泾河都是这群残障伙伴吹过晚风的地方。
上个月,在自然之友西安小组的组织下,野鸟会的老师带领张温与残障伙伴们一起去观鸟
他们自己也组织了很多活动。有的一起开车旅游,有的一起跳舞锻炼,还有人组织起残障伙伴一起当志愿者。在大众的印象里,残障群体是等待帮助的受助者,但他们也很希望能帮助别人,并且已经行动了起来——残障伙伴们会去社区里探望老人、教他们用手机,或者去慰问残障儿童,给有需要的人捐钱。
在张温接触的残障伙伴里,有一位年纪跟她相仿的女性,儿时因为父母疏于照顾而生病致残,婚后又经历持续家暴,数度自杀。但张温发现,她每次去做志愿者时都特别开心,还坚持参与志愿服务队的日捐活动,帮助更多的人。
看见残障伙伴的真实需求
这是张温看见的他们——不再只是 " 残障人群 " 这个标签,而是鲜活的具体的人。
每次走访残障伙伴时,张温都会问他们有没有自豪的事。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自豪于学会了撬轮,有人在练习跑马拉松。还有一位十分有活力的王姐,她因医疗事故导致一级肢体残障,为了给自己维权,她去念了法学专业,在 47 岁拿到法学学士学位,并给更多的残友提供帮助。
撬轮是指通过控制轮椅、让轮椅安全地往后仰,这能改变轮椅使用者坐着的角度,对脊椎有好处
张温说,自己才是这个项目中受益最大的人。一开始,她只是希望引起残障伙伴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预警。但现在,反而是残障伙伴们的故事,鼓舞着她豁达看待生命里的高低起伏。
而且,她也越发意识到,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气候变化下的脆弱群体。
大多数残障伙伴并非天生,是一场疾病、一场意外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哪怕是健全人,到了老年也可能行动不便,需要靠拐杖或轮椅活动。
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也不只在出行方面。不管是残障朋友还是老年人,不少人都因为排便问题需要穿纸尿裤,高温会增加穿着的不适和其他感染风险。2022 年发表在《柳叶刀 - 全球健康》上的一篇文章则指出,在自然灾害中,全球残障者的死亡率是非残障者的四倍。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听力、视力、智力障碍者如何及时接收预警,行动不便者如何顺利逃生,这些都是气候困境下该做好的无障碍预案,也是该被保障的气候公平与正义。
换句话说,关注残障人群面临的风险,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潜在的受益者。
完善无障碍预案,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收益者|Pixabay
不过,这个项目具体能带来什么,张温还在摸索。
她的很多想法和计划,是在进入玲珑计划之后与导师和伙伴们讨论出来的。目前,她正在访谈残障伙伴,收集他们的情况和需求。之后,她计划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残障伙伴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并在医生的分享和引导下,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
她还希望通过社交平台,将残障伙伴们的生活经验分享出来。残障人士在受伤后,需要学习很多新的技能,比如坐在轮椅上如何开门关门,比如如果不了解低温烫伤,就有可能在泡脚时烫伤自己。用常温水浇在身上降温的办法,也是残友们互相传授的。如果能将这些经验分享到网络上,就能传递给更多地方的残障人群。
这或许还能泛起更多的涟漪。
比如改进轮椅的材质和颜色,让残障伙伴用上不那么容易发烫的轮椅;给轮椅增加减震功能,现在几乎所有的轮椅都不能减震,只能靠轮椅坐垫缓冲。
比如完善无障碍设施。一些无障碍厕所目前仍会被占用,有的无障碍厕所门外的斜坡太陡,会导致轮椅滑落摔翻。很多学校都没有无障碍设施,残障学生无法独立上学。目前的无障碍地图也不够实用,路上的石墩和台阶、一些场所的狭小通道,仍在拦住轮椅族的路。
左滑查看各种 " 有障碍 " 的无障碍设施
1 和 2:某公园和超市的通道,轮椅过不去;
3:斜坡坡度太陡,且只有一边有扶手,不安全;
4:门正好挡住无障碍坡道
5 和 6:残障伙伴们称为 " 死亡夺命坡 ",要么只有坡道没有缓冲平台,要么是门往外开,轮椅使用者开门时都很容易往下滑
还有各种隐形的障碍,例如打车被拒载,例如求学求职中的阻碍。肢体残障人群与外界看似很近,但真正的交流和连结之间却似乎隔着最后一米,或许这一米的障碍最终也能被重视,被消除。
张温希望,借由这个项目,能让更多人 " 看见 " 残障群体——不是由健全人去想象的残障群体,而是看见残障群体本身,听见他们真正的声音和需求。
张温是自然之友 " 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 第五期伙伴。
玲珑计划是由自然之友、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果壳自然联合发起的公民气候行动计划,从 2021 年起已经开展了五期,资助了 93 位伙伴的气候行动项目。玲珑计划是一个跨领域的专业赋能支持网络,汇聚了气候专家、先锋企业、社区组织及实践社群,为个体行动者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资源对接、能力建设和社群归属感。
" 玲珑计划 " 不仅为项目提供行动资金,还提供课程学习、导师辅导、社群讨论等支持,这让张温的想法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逐渐细化。残障人士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背后牵扯到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比如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注,甚至是气候变化下的平等与正义。而在 " 玲珑计划 " 里,张温正试图将这些千头万绪的庞大议题,从细微处一点点落地。
现在," 玲珑计划 " 第六期招募已经开始。如果你也有关于气候变化的公益梦想," 玲珑计划 " 或许就是那个能让梦想落地的契机。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 " 阅读原文 ",即可报名本期玲珑计划,截止日期为 2025 年 7 月 13 日 24 时。
我们希望找到这样的你
不论你是高温热浪下坚守岗位的交通警察、外卖员、快递员,还是在暴雨冰雹中赶 " 早八 " 的打工人,无论你是牧区的牧民、农田里的农人、大学的教师,还是医生、律师、全职妈妈、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都期待找到你!
现在,玲珑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向这样的你发出邀请:
1、「有动力」你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导致的影响 / 未来职业发展与气候变化有关联,希望推动问题的解决;
2、「有想法」你已经在气候变化议题中开展行动(并处于初创期);或你已经有了初步的行动计划。且在未来一年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
3、「有认知」和我们一样,知道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相信普通公民的参与对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非常重要;
4、「有策略」善于利用自身社会影响力、或已有的公众动员渠道及能力发起公民气候行动;
5、「有公共精神」具有公共、开放的公益精神的个体行动者。
* 注:玲珑计划只面向个人申请者,不限年龄与身份(企事业单位、NGO 从业者、自由职业者或者学生等皆可)
玲珑计划第六期项目日历
自然之友为通过面试的伙伴提供全额奖学金。除特殊需求外,无需支付额外费用。
了解更多,请点击这里:玲珑计划六期开启招募
作者:麦麦
编辑:黄线狭鳕
题图来源:Pixabay
配图除注明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