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科技 22小时前
解码联合动力IPO:小米、理想电驱商的潜力与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今年 2 月 14 日,小米 SU7 Ultra 亮相上海国际赛车场(F1 赛道),以 2 分 9 秒 944 的成绩成为 " 上赛最速量产车 ",刷新了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所保持的 2 分 11 秒 28 最快记录。

亮眼成绩的背后,SU7 Ultra 所搭载的是两台自研的 V8s 电机和一台 V6s 电机。

V6s 电机正是出自目前正在创业板 IPO 排队的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联合动力 ")之手。

联合动力的母公司系电机龙头汇川技术(300124.SZ),实控人朱兴明等均具有在华为任职经历。

此次汇川技术将旗下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相关业务整合至联合动力,推动后者独立上市。

联合动力 2023 年才实现扭亏,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 93.65 亿元、1.8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 86%、203%。

作为 " 卖铲人 " 的联合动力,2024 年上半年电控产品市占率约为 11%,在第三方供应商中位列第一。

此次 IPO,联合动力拟募资 48.57 亿元,投向 " 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 "、" 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 " 以及数字化系统建设等项目。

摆在联合动力面前的核心挑战在于,不少整车厂都在自研电机,议价能力进一步增强,这或许将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

承压的单价

联合动力是汇川技术栽培多年的成果。

早在 2011 年,汇川技术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后,便以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下称 " 苏州汇川 ")为主体成立了 " 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项目 ",新建 8 条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生产线等进行量产。

随着新能源电机放量后,汇川技术 2021 年将苏州汇川、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等整合为联合动力,并于次年开始筹备联合动力的 " 单飞 "。

截至 IPO 申报前,汇川技术持有联合动力 94.51% 的股份。

产品放量后,联合动力对汇川技术的贡献度正逐年升高。

2021 年至 2023 年,联合动力的收入分别为 29.03 亿元、50.27 亿元和 93.65 亿元,占汇川技术的比重从 15% 升至 29%。

但近百亿收入规模 B 面是,联合动力才刚刚扭亏。

2021 年、2022 年,联合动力的净亏损额分别达到 2.5 亿元、1.79 亿元,直至 2023 年才扭亏为盈至 1.86 亿元。

扭亏为盈亦是联合动力创业板 IPO 的财务基础。

尽管 2020 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就已经制定了 " 预计市值不低于 5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3 亿元 " 第三套上市标准,为未盈利企业的上市留下了制度空间。

但在实操层面,迄今为止尚未有未盈利企业登陆创业板。

汇川技术所选择的第二套上市标准,正是涵盖了净利润指标的要求,即 " 预计市值不低于 15 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 4 亿元。"

扭亏的重要动力,是产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了大规模放量。

" 汽车零部件行业其实就是‘薄利多销’,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支撑盈利。" 北京一位汽车行业研究人员指出。

目前联合动力的产品主要分成电驱、电源系统两大类,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前者可实现电能转换为动能等功能,后者可调节动力电池充放电等。

电驱系统是主要收入来源,在 168 万台的销量加持下,2023 年创收 77.46 亿元,同比增长了 65.65%,占总收入比重在 8 成以上。

但电驱系统的平均单价呈现下滑态势,2023 年平均销售价为 4474.33 元 / 台,同比下滑了 13.3%。

电源系统亦是呈现相似趋势,2023 年销量达到 53.25 万台,同比增长了超 5 倍,但同期平均价格为 2636.18 元 / 台,同比下滑了超 16%。

对于降价,联合动力解释称主要是产品销售结构调整所致。例如价格相对较低的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等电机产品占比提升,降低了电驱系统产品的平均售价。

潜在挑战在于,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不断向上游供应商传导,给联合动力的利润带来更多压力。

作为行业老大的博世都倍感艰难。

博世与整机厂的谈判通常是第一季度确定全年的价格,但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今年初坦言,这一过程正变得漫长,或出现 " 一季度谈判后,二季度又要重新谈判 " 等情况。

" 谈不妥的话,会出现比如说暂时货款被扣住,但总体来说我们是抱着诚意跟各家主机厂去谈。" 徐大全指出。

联合动力的可比公司巨一科技(688162.SH)已在 2024 年出现 0.15 亿元的亏损。

规模优势下,联合动力的毛利率表现仍优于同业,2023 年达到 14.92%,高出威迈斯(688612.SH)等 4 家可比公司均值 9.4 个百分点。

替代与依赖风险待解

联合动力当前客户主要是广汽、理想、小米等整车厂。

2023 年,作为前五大客户的广汽、理想、长城、吉利、小鹏合计贡献了 71.2 亿元收入,占比已超 7 成。

由于小米汽车于 2024 年 3 月上市,联合动力的财报基准日系 2024 年 6 月末,因此小米的业绩影响暂未在当前的报表中有所显现,但或许仍为后续的业绩增长提供动力。

事实上,当下炙手可热的大单品小米 SU7,电机电驱系统正是来自联合动力的供应。

SU7 的持续放量正给联合动力带来更多业绩想象空间。

高性能电机单价约为 1.05 万元至 1.4 万元,若以 1-1.2 万元 / 台的价格、2024 年小米 SU7 13.5 万辆交付量粗略估算,则预计可给联合动力带来 13 亿 -16 亿元的收入。

同时,小米汽车如果顺利达成 35 万辆的 2025 年交付目标数,粗略估计可以给联合动力带来 40 亿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小米 Su7 多款产品排期爆满,提车需要数月才能完成,叠加年内的 Yu7 发布,实现这一目标概率仍然较高。

不过近期小米汽车的安徽高速事故也备受舆论关注,这是否会给未来小米的订单带来不确定性,有待考验。

从后续在手订单的情况来看,联合动力的收入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截至 2024 年末在手未执行订单约为 59 亿元。

但挑战和风险同时并存。

大车企受困于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或进一步挤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作为联合动力的大客户,广汽 2024 年出现了大额亏损,达到 4.94 亿元,同比下滑了 113.21%。

对此,广汽解释称主要是受到汽车行业价格内卷、竞争格局剧变等因素影响,汽车销量减少。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追加约 180 亿元销售补贴等投入,导致其 2024 年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

2024 年上半年,广汽对联合动力的采购额仅为 8.47 亿元,位居第二大客户。

这或许都在给联合动力的业绩带来更多压力。

不仅如此,部分头部整车厂正在自研电机,这也是联合动力要面临的潜在竞争。

小米自研自产 V8s 电机,已用于 SU7 Ultra 车型,不排除此后会在其他车型中有更多自产;

2024 年,广汽集团旗下广汽埃安锐湃智能生态电驱工厂正式竣工投产,预计到 2025 年可实现年产 40 万套 IDU 电驱系统总成,以及年产 10 万套广汽混动机电耦合系统的电机和电控系统;吉利的 11 合 1 智能电驱则已经搭载吉利银河 E5 车型。

不过,联合动力认为车型平台年销 20 万辆以上方能覆盖研发与产线成本,而新能源汽车市场 " 车型多、迭代快 " 的特征导致多数单一车型难以实现有效的规模效应,而第三方供应商却可以通过服务多个客户平滑波动、复用研发成果等,因此第三方供应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整车厂整合浪潮下,下游车厂逐渐呈现 " 强者愈强 " 的态势,也可能推动各方自研电机,进而挤压联合动力等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份额,给其利润空间带来更多挑战。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的出清概率和中小新势力的财务风险,可能给供应链带来回款隐患。

例如已经破产的新能源车企 " 威马 " 曾一度是联合动力的重要客户。

2021 年,威马给联合动力带来的收入达到 2.16 亿元,位居第三大客户之位。但由于威马此后 " 资不抵债 "、无力还款,联合动力在 2022 年对此计提了 100% 的坏账。

这或许都是联合动力未来要面临的挑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小米 ipo 汇川技术 苏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