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上厕所(我没搭理)
妈妈~妈妈~妈妈~
那你去啊(有点不耐烦了)
可是我怕黑……
我胆子其实也不大,那天小D爸爸出差,家里就我们母女俩,到后来听她说的,我都有点后背发凉了😂。
听她讲完,我这才知道她种种矫情的原因了,这孩子原来自己看了“恐怖片”。这里也稍微科普一下,《女巫》是一本儿童小说,小D是看了小说后自己好奇,去看了一些同名电影片段。
第一步:多聆听,不要追问,那你怕什么呢?
那晚,我就坐在小D床上,摸着她的头发和她聊天,听她说。嗯,后来呢?哇,这么吓人的样子吗?再然后呢?
孩子处于“害怕”状态下,最好的治愈就是共情,所谓“共情”,就是我理解你的状态,而不是假装聆听,实际上是为了快速解决问题。
这时候去追问“你到底为什么害怕”,本质上是进一步削弱孩子的力量感,会让他觉得,他很弱,因为这似乎不值得害怕。
第二步:允许害怕,抱持态度
我知道不少朋友看到这里要急了,都晚上睡觉了,你这么耐心听她讲故事,你还配合,她可不就越讲越来劲了嘛?
但学习育儿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活在当下”,我专注回应孩子的这个当下,而不去提前脑补“未来”。
讲真,我们都当了这么多年的妈妈了,此刻你去强制打压,这件事不要聊了,给我去睡觉,大概率就是两个结果,要么孩子在床上碾转反侧,最终你又火冒三丈;要么她虽然睡了,半夜噩梦惊醒或者接下来每天到了这个时刻就很难熬。
情绪如果没有出口,它永远在那里,并不会随着我们“吼”几句,就凭空消失的。
面对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抱持,想象我们是个巨大的碗,任由孩子倾倒,我们不会满,孩子可以安心地不断地述说。
而且这也是让“受惊了的”孩子回血的方式,她在说,我们在听,而且我听的过程中也害怕,这个本身就很有力量,会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第三步:一起重新讲述这个“可怕”故事
那晚我就听小D“哇啦哇啦”说了快一小时,确保她把所有她觉得“可怕”的细节都说出来了。
过程中她反复在问,妈妈,是不是很可怕?我也反复告诉她,真的,非常非常可怕呢。
直到她全部说完了,我就给了她一个提议,这个故事实在太可怕了,接下来给你一个挑战,你是作者,你可以重新改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做呢?
一开始,小D沉浸其中并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提议,有个“女巫勿近”的喷雾,但凡害怕女巫而睡不着觉的孩子,都可以喷一下,然后女巫就被拦在外面了。
受到我的启发,小D把故事延续下去了,这个女巫后来变好了,因为有爱有朋友,她可怕的面容也好了。同样的,当小D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也追问细节,确保越真实越好。
讲啊讲啊,讲到结尾,小D自己把自己讲明白了,抓着被子一角的手放松了,脑袋敢全部露出来了,然后和我说,妈妈,我不怕了!
这其实是疏导害怕情绪,包括其他负面情绪特别有用的方法,就是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人的大脑最喜欢的就是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恐怖故事”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但人的大脑也有神奇的重塑能力,新的故事可以迭代旧的故事,那么新的影响就会覆盖旧的影响。
如果你家孩子还小,无法这么清晰地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替孩子讲。但一定记得,要符合之前的故事场景/逻辑,而且要尽量细节生动。
不要以为这样故事就结束了,小D之后的一两周还是会有反复的。而我做的就是,接住她的“矫情”,能帮的帮一把,比如陪着去厕所把灯打开,睡不着的时候继续聊天讲故事。
我家娃自己喜欢找恐怖类型的东西去看,看完又怕。和他说那就别看,他还想看!
我家娃专门爱看僵尸动画片,怕到不敢一个人待着。我在洗澡想让他在大厅玩,他说我搬个椅子坐里面可以吗?我背对着你😂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咱们孩子现在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了,所以要读就要读经典的,读含有通识含量的,打开格局的。这套就会让你觉得生活日常处处皆有美,谁说人间不值得呢?
👇 点击【阅读原文】
搜索历史文章